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三下乡”“乡”约正定,绿色振兴实践团书写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2025年6月21日至24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乡约正定・绿色振兴” 实践团深入河北正定县,以“科技赋能农业、文化唤醒传承、卫生护航落地”为抓手,完成滴灌管道修复、非遗工坊体验、智慧农业直播等10余项实践行动。团队用专业知识解决乡村实际难题,累计服务村民超200人次,搭建起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的双向桥梁,让青春力量在田间地头绽放光彩。
一、活动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人才培育等多维度为乡村发展指明方向。然而,当前部分乡村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青年人才外流、数字化程度低等现实困境,亟需外部资源与智力支持。在此背景下,大学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连接高校与乡村的桥梁,成为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平台。
二、活动过程
本团队三下乡实践活动自6月21日15:30开始,6月24日10:00结束。实践内容分为文化下乡,卫生下乡,科技下乡三部分。本团队从上述三个方面下乡在村内做了诸多实事:走进田地里帮助农民修理滴灌管,了解中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塔元庄的发展,为当地农村宣传采摘园,体验并宣传捷昵非遗文化,前往敬老院关怀老人,给幼儿园小朋友们讲授红色文化和科技知识等。
(2025年6月21日正式出发)
科技赋能:用专业技能破解农业生产难题
1. 滴灌管道精准修复攻坚
6月21日,实践团成员身着华航青年志愿服穿梭于正定县农田垄间,针对农民反映的 “滴灌管道老化漏水” 问题,运用机电专业知识精准定位多处破损点,耗时2小时完成150米管道更换。修复后,农田灌溉效率提升40%,清冽的水流均匀滋润作物。“当年咱们村的老党员带着大伙儿修水渠、垦荒地,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直传到现在。” 一位村民讲述着老一辈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故事,还分享了革命时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同学们认真记录下这些口述历史,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传承,更是激励村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
(团队成员在田间劳作)
(滴灌水管修理前后对比图)
(团队成员对村广场村民进行访谈)
(完成田间实践合照)
2. 塔元庄村委与智慧农业全景研学
6月22日上午,团队走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塔元庄,在村委会展厅通过发展规划展板了解 “党建强村、产业富村、科技兴村” 路径,随后深入同福基地观摩现代化生产流水线。在科技绿植区,无土栽培的草莓、智能温控的葡萄大棚等场景,直观展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效。满墙的荣誉牌匾与高效运转的智能设备,成为“科技兴农”的生动教材。
(团队参观塔元庄智慧农场)
(团队参观塔元庄)
3. 采摘园直播助农创新实践
6月22日下午,团队以抖音直播形式带网友“云游”塔元庄采摘园。镜头下,成片果蔬大棚里挂满枝头的西红柿、阳光下晶莹的葡萄与鲜嫩草莓构成丰收画卷,成员们亲手采摘的劳作场景实时传递。这场吸引多名网友围观的直播,直接带动园区当日订单增长,为现代农业品牌化运营开辟新路径。
(团队成员在采摘园参观采摘)
(直播宣传采摘园)
(采摘园团队合照)
文化铸魂乡村:非遗与红色基因双传承
1. 捷昵非遗工坊活态传承
6月23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塔元庄捷昵非遗工坊,在剪纸、掐丝珐琅、皮影、脸谱等区域开展体验。成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基础技法,从生疏执剪到掌握折叠裁剪技巧,在掐丝珐琅制作中学习铜丝弯折与釉料填充。经数小时实践,完成多件脸谱、皮影等手工作品,团队成员表示:“非遗需让年轻人摸得着、学得会,才能扎根乡村。” 此次体验让成员们感受非遗底蕴,认识到文化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团队成员制作非遗文化作品)
(完成非遗文化作品)
(捷昵非遗工坊合照)
2. 幼儿园红航知识启蒙课堂
6月24日,实践团走进幼儿园开展“红航知识课堂”。团队成员化身“知识使者”,用生动语言讲述革命英雄事迹,配合机器人“安瞳”演示航天科技——“安瞳”灵活完成招手、握手动作,圆亮的电子眼闪烁着友好的光芒,不仅如此,“安瞳”精准识别,并捡起垃圾,它憨态可掬的模样引得50余名孩子围聚欢呼。“安瞳”用“眼睛”记录下这美好的互动瞬间。最后“安瞳”还进行了才艺展示,一展歌喉,现场笑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团队还通过画画、教具展示等方式,让孩童在游戏中感受红色文化与科技魅力,为乡村幼儿埋下 “文化传承 + 科技创新” 的启蒙种子。
(知识宣讲与科技作品展示)
(全体成员在幼儿园合照)
卫生护航民生:银发健康关怀实践
1. 养老院全维度健康服务行动
6月23日下午,实践团走进当地养老院,为30余位老人开展多维度服务。成员们先以《父亲》《母亲》等经典老歌合唱暖场,82岁的李奶奶跟着节奏轻拍膝盖,眼角泛起泪光:“好久没这么热闹了。”随后进行分组教学手指操,逐句拆解“握拳-伸展”动作要领,手把手纠正老人姿势;测量血压时,成员蹲身询问老人饮食作息,为每位老人建立包含血压数据、健康建议的简易档案。“舒张压偏高要少盐多醋,每天揉按这里能降压。”成员边演示穴位按摩边叮嘱。投彩球游戏环节,老人们专注瞄准纸杯,笑声让养老院充满活力。临走前,叮嘱持续关注老人身体状况,用细节诠释对乡村老年群体的关怀。
(团队成员跟老人们做游戏)
(团队成员教老人们做手指操)
(团队成员给老人们量血压)
(全体成员老年公寓合照)
此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是高校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更是青年响应党的二十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号召的具体行动。从滴灌管道的“毛细血管”到非遗文化的“精神脉络”,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的青年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智慧激活乡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单向的资源输入,而是高校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当大学生在泥土中理解“国之大者”,乡村也在青年智慧中孕育新的可能。(文:马桐豪 拍摄:“乡”约正定,绿色振兴团队全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