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黄金叶杯”第八届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中,河南中烟许昌卷烟厂动力车间青年员工刘权斩获创新类项目金奖与BI工具类项目铜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刘权这“新兵”潜心钻研、勇于实践的阶段性肯定,更点燃了他继续在创新道路上深耕探索的热情,成为他近1年职业生涯的“新传”。
扎根一线,实践叩响创新之门
2024年7月,大学毕业的刘权入职许昌卷烟厂。作为“新兵”,他深知最快的成长方式就是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得益于在校期间对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算法的研究,刘权很快被推选进入公司数字化青年人才库,获得了更系统的学习和锻炼机会。
在一次日常巡检时,动能中心的师傅冯姗指着设备间上方纵横交错的软水管道对刘权说道:“小刘,你看这些管道,一根根看过去,眼睛都看花了,生怕遗漏了跑冒滴漏等安全隐患。”刘权暗暗地把师傅的话记在心间。
在班组例会上,关于空调能耗减排增效的讨论同样热烈,班组成员畅所欲言,刘权则认真记录,不懂之处便标记下来私下请教。
刘权在巡检空调高压微雾
正是这些来自工友的亲身体验,让刘权敏锐地捕捉到两个亟待解决的痛点:传统管道巡检效率低,隐患不易察觉;空调系统能耗数据分散,难以精准把控。现存的最真实的问题,成了他创新思路的源泉。
为此,刘权决心利用自身所长,将实验室的算法化解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密钥”。在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后,他牺牲大量休息时间,一头扎进车间王明和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悉心钻研,一遍遍地把心中的想法在模型上反复调试。
培训管理员吉彬时常看到刘权钻研的场景:“咋又跟代码较劲呢?这都几点了,赶紧回去休息吧!”。刘权总是笑着回应:“彬哥,快了快了,这个模型调通就回去。”
深夜里键盘的敲击声和那盏常亮的灯,默默陪伴着刘权调试代码、打磨算法,精益求精地完善解决方案。这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专注与坚持,是他成长进步的坚实阶梯。
崭露锋芒,技术攻关初结硕果
本着提高管道巡检效率的原则,刘权主导开发了“基于改进YOLOv7算法的管道缺陷”的自动检测系统。项目采集大量软水管道红外图像,并通过人工与脚本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筛选去除重复及低质量图像,构建了专用数据集。
随后,他系统性地训练并迭代优化算法模型。测试中,系统成功标记出肉眼难以察觉的微小渗漏点时,师傅冯姗赞叹道:“这‘电子眼’真不错,能省时省力还少出错!”经多次验证,这一系统能有效识别标记管道隐患,降低人工依赖与误判的风险。
在空调能耗管理方面,刘权整合了MES能源管理系统数据,并结合卷包、制丝车间的电表与蒸汽表数据资源,运用BI工具成功搭建了“数据门户”平台,该平台初步实现了动力中心部分空调能耗数据的集中可视化展示。
看着屏幕上清晰跳动的能耗曲线,修理工杨光兴奋地表示:“以前查个数据得翻好几个表,现在图表分析一目了然!刘权,你这‘门户’开得真及时!”数字化看板系统的设计为更清晰地追踪能源流向、精准探索节能空间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与决策依据。
刘权在操作软水处理设备
刘权用创新思维和实干行动,成功将一线问题巧妙转化为技术课题,并迈出了技术攻坚的坚实第一步。这段经历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唯有扎根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精准把脉,让创新的种子在实践的沃土中生根发芽。
笃行致远,创新路上持续提升
“既要触摸设备温度,也要用代码解析规律!”这不仅是刘权的工作信条,更是他不断自我鞭策、追求精进的方向。
刘权清醒地认识到:荣誉只是起点,实现技术的成熟落地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获奖后,他主动找到车间技术方面的专家张胜利继续探讨:“张工,我这个算法在复杂工况下的稳定性还不足,平台优化覆盖的数据也需要扩展,您经验丰富,能不能给指点指点?”他积极利用企业提供的各种平台和资源,跨部门交流学习,如饥似渴地吸收更前沿的技术知识,提升自身工程化能力。
刘权在调试空调系统参数
个人的力量有限,团队协作方能致远。在个人钻研的同时,刘权也乐于分享。休息时,常有年轻同事围过来:“你那个BI工具咋学的?能不能教教我们怎么看懂这些数据?”刘权总是耐心解答,分享学习资料。
在车间青年创新突击队中,他正努力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积极的学习者、实践的探索者和经验的分享者,期望在团队中贡献出自己更大的力量。
刘权的“新传”,是创新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更是许烟青年扎根一线、敢闯敢试的生动写照。在创新的道路上,刘权将以更坚定的步伐,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步履铿锵,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非凡的光彩。(王旭阳、王弥霄)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