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韵微吟》编辑手记——以诗绘瓷,共赏中国瓷器千年风华

《瓷韵微吟》编辑手记——以诗绘瓷,共赏中国瓷器千年风华

来源:周口网 2025-05-21 09: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编辑《瓷韵微吟》这本书的日子里,我仿佛穿行在时空的长廊,与作者蔡暄民先生一同漫步于中国瓷器的辉煌历史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瓷器的鉴赏集,它更像是一部跨越千年的史诗,用诗歌的形式,细腻地描绘了瓷器的生命力和历史的厚重。

蔡暄民先生,一位集书法家、作家与收藏家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其艺术视野广阔,深耕于书画、古陶瓷、青铜器及古典家具等多个领域,对中华历代书画艺术及古陶瓷文化拥有独到而深刻的鉴赏眼光。作为《大众电视》杂志的创始团队成员之一,以及金鹰奖的重要奠基人,他曾担任《大众电视》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为传媒界的发展贡献了卓越的力量。如今,蔡暄民先生身兼数职,不仅是商务部上海进口博览会艺委会的特聘专家,同时担任华夏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东明白庐艺术馆馆长及上海御承堂博物馆董事长等要职,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持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诗韵瓷魂,共鉴文化

本书循着中国瓷器发展的脉络,以现代诗为载体,辅以描述瓷器名称、器型、来历、窑口、基本特征、历史价值等简要的考释文字,开创了国内收藏鉴赏类书籍的首例。蔡暄民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对瓷器的无限热爱,为我们呈现了50余件官窑瓷器的前世今生。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保持蔡先生文字的原汁原味。他的语言既有诗人的浪漫,又有学者的严谨。

从窑工的心血到历史的沉淀,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书中的每一件瓷器,都承载着窑工画师的心血,历经高温炼制,凝聚了天地造化的眷顾。它们或曾进入深宫侯门,或被文人墨客把玩,有的深埋地下数百年,如今都以它们独特的光亮、色泽、韵味,默默无言地供有心人细细揣摩。

书中展示的珍稀藏品,部分曾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以及连续四届上海进口博览会、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七项国际盛会中作主题展示,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赞誉与关注。

精美设计,彰显底蕴

在《瓷韵微吟》的成书过程中,书籍的设计同样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与设计师的紧密合作,如同匠人与瓷土间的默契对话,让我们在书籍的视觉效果上达成了完美的统一。整本书内容与设计互为表里,将中国瓷器的生动气韵和文化完美展现。

本书整体采用裸脊装。护封通过模切工艺展现瓷片,与内封完整器相映照,整体与部分的冲突使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重建,灰色质地纸张的选择也呈现出厚重感;同时,在追求简洁素雅风格的基础上,以激凸、烫金、UV等工艺为内外封面架构不同层次。

内文编排也注重整体与部分的联结。章首部分简要的瓷器史及大范围的留白,既为文字内容提供了无限的延展,又与诗歌的特点相呼应,同时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整体架构层层推进,弥补了传统诗歌集作品在设计上很难体现完整性的缺憾。

传承文化,共筑文化强国梦

在《瓷韵微吟》的编辑过程中,最打动我的是以诗绘瓷的魅力,也是瓷器与诗歌结合的魅力。这种结合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蔡暄民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瓷器的美,也让这份美得以在诗歌中永存。

在传承文化的征途中,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文明的筑梦者。在《瓷韵微吟》的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读到了诗与瓷的深情对话,更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这本书,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我们在品味千年瓷韵的同时,也肩负起共筑文化强国梦的使命。

《瓷韵微吟》现已与大家见面,在此诚挚地邀请每一位读者,打开这本书,跟随蔡暄民先生的笔触,一起感受瓷器的韵律,一起在诗与瓷的交响中,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文化的传承。

(作者:杨妮,王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