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义乌:遇见一座城的情义千年”的主题分享会。“稻田读书”供图
义乌,这座被称为“世界小商品城”的江南小城,以全球供应链的神经中枢之名蜚声世界。“鸡毛换糖”精神铸就的商业文明,让大家看到了义乌模式的不可复制。但,为何偏偏是义乌?
近日,一场以“你不知道的义乌:遇见一座城的情义千年”的主题分享会在杭州稻田读书文艺空间举行。分享会以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义乌七章:文化里的义乌力量》为媒,探讨和发现义乌的城市密码。
《义乌七章:文化里的义乌力量》一书以义乌丰富厚重、纷繁复杂的人文底蕴为出发点,深入寻访、深度挖掘,生动讲述这片沃土上源远流长的文化力量。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昌建对义乌进行过多次文化探访。他的眼中,义乌的诸多现当代文人,如陈望道、冯雪峰、吴晗等都极具个性,“他们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会因为小事轻易妥协。”这些强烈的性格,也在《义乌七章:文化里的义乌力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义乌兵的忠勇、义乌商人的敢为人先,无一不彰显义乌人的个性。
虽商业繁荣,“其实义乌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写古体诗,文化力量一直激励这片土地。”孙昌建感受最深的,还有那些上了年纪的义乌人,“他们说起故乡,总是充满骄傲,充满浓厚的情感。”
孙昌建还肯定了《义乌七章:文化里的义乌力量》的以当下切入、勾连古今的写法,“七个文化片段以古串今,不像传统的地方志,很好读,也很有意思,值得推荐。”万象包容的这座城市,值得更多的人文书写。
吴红霞是诗人、画家,也是一名自考上大学便走出了故乡的“义乌游子”。在她的回忆中,“贫苦和困顿的义乌,曾经是我曾经想要逃离的地方。”在成年后的创作生涯中,故乡却始终是她的精神家园和栖息地,“我是从义乌土壤长出来的一片叶子,所以我给自己取笔名为叶子。故乡的血脉流淌在我的叶脉。”
在外闯荡交朋友,她的为人处世仍是“义乌风格”,“这跟重情义的义乌,是分不开的。它像土壤一样滋养我。”她将这种特质比喻成义乌的红糖水,浓稠的、热烈的,这便是义乌人的“情义”内核。
《义乌七章:文化里的义乌力量》。“稻田图书”供图。
作家许丽虹书写了《义乌七章:文化里的义乌力量》的大医一章。她聚焦于“一代医宗”朱丹溪的人生,发现朱丹溪自四十多岁才“从文转医”。“四十多岁开始转变行业,这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受制于元朝的时代背景,朱丹溪经历过两次科举失败,但不曾气馁,医者身上,亦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更加深入的探寻中,许丽虹发现,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于义乌人特别善于抓住人生的本质。这立足于义乌文人重视“读书明理”这颗种子——从当下出发,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回到当下,不论身处怎样的境地,义乌人总是想办法奋发向上。朱丹溪是如此,朱丹溪的药方也如此,历经大风大浪的义乌商人也是如此。
作家周华诚是《义乌七章:文化里的义乌力量》一书的策划人和作者,义乌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每一个人都寻找自己的使命,以自己的节奏在生命道路上前行。周华诚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义乌的文化财富,更是其它城市的密码。”挖掘文化的脉络,提取城市的文化力量,对于一座城市未来的走向,可以起到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活动中,还有特地从义乌赶来的读者分享了热烈的“故乡情”。
义乌是“世界超市”,又是一片深植千年根脉的文化沃土,更是大家眼中充满温暖回忆的城市。这种看似矛盾的文化张力,构成了义乌的核心魅力。我们翻开《义乌七章:文化里的义乌力量》一书,畅聊义乌人的独特性情,在凝视一片土地的过程中,共鸣生命的频率,领略这座神秘城市的立体面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