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传承优良家风,共筑家国情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家庭教育主题活动在位于新都区的天府家风馆举行。
恰逢国际家庭日,作为“邮票里的家与国”家风主题展的系列子活动,成都市新都区、重庆市九龙坡区结对学校的家庭在书信展览、节目表演、传统艺术体验活动中相互交流,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新架一座家国同心、共学共融的文化之桥。
双城互动 千封家信尺素传情
如何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由虚转实,让个体感受城市发展?开幕式上,“一纸书信承家风,两地同心传文明”的书信展,“一封家书”双城表演,以及“艺脉传家”家风主题艺术节展区立体呈现,串联起历史与当下,让个人情感、家庭温暖与家国情怀紧紧相连。
数百封由新都区与九龙坡区学子写就的家信被遴选、装裱出来,家族故事、家训由来、亲子对话,还有几代同堂的家族照片布满了书信区。有同学粘贴上邮票,对比一段发给家人的微信,家信瞬间盛满了厚重,仿佛能看见学子写信时被唤醒激活的代际情感。
表演活动区,新都区学子通过话剧演绎香城杨升庵精神等形式,向远道而来的朋友展示新都地域文化;九龙坡区各家庭则用朗诵《一封家书》、共画《麦田上的风》情景剧等各类表演诉说现代亲子情感——共同将亲与子、家与国、时与空浓缩于此场双城交流。
体验区则设置了篆刻、剪纸、版画等“打卡点”,络绎不绝的学子停留体验,感悟各项非遗绝活中的家风表达。
守正创新 家风故事“新式表达”
“我们进行了很多次过往未曾达到的深度交流。”重庆学生刘诗奕的妈妈说,写家信、做排练,一到新都就见到了结对家庭,非常感谢重庆市九龙坡区教育委员会与新都区教育局为家长与孩子沟通、跨城市交友提供的机会。
新都区的教师与家长也在系列活动中感受到家风浸润学习后的“孩子之变”。北星小学张主任说:“全国最大的家风馆选址新都,就成为我们的教育阵地,饰演革命先烈的孩子多次到家风馆寻找素材,在提炼表演的过程中已然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
从各体验展区可见,家风主题已被巧妙地嫁接到各所学校的“一校一品”建设。北星小学每年会用类似综艺节目《少年说》的形式举行10岁成长礼,请家长读信给孩子,孩子喊话父母说心声;新都区西街小学用画像砖、蜀龙学校用篆刻体现忠厚传家;在泰兴小学校的展区,老师张久炜向来访者介绍,过去社团用剪纸呈现家国套系,近期师生又一起研磨“哪吒与母亲”的主题日系列,让家风、爱国与生命都能与时俱进。
如此可见,各学校将校园特色与时代热点结合,将课程与活动作为载体,由学生主体为传统家风注入了时代活力,展现出家风传承守正创新的蓬勃生机。
家风为桥 文化育人协力营城
一名学子在现场投递家信
“如何让精神文明发展跟上城市经济发展?新都选择用‘家风引领市风’,打破了过往家长学校只有教育管的先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教育专家纪大海评价,由中共成都市新都区委宣传部牵头,该区8个部门能联合制定方案各司其职,系统建设由虚转实,最终打造出鲜明的城市品格,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建设成果。
九龙坡区也在此次交流中看见,新都区区域纪检系统用家风文化呼吁建设清廉香城;教育系统健全家长学校组织架构,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辅导授课;公安力量则有“天翠护苗”工作室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支撑;医疗系统用未成年人心理疏导中心拓宽心理咨询渠道;还有家风建设帮帮团,帮助家庭写家风家训,区域确立到2027年,实现“寻找10个新都历史文化名人家风家训、创作100个家风文学文艺作品、培育孵化1000个百姓家规”的目标,协同建强“立家规、传家风、守家训”特色品牌。
新都区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刘恩恩在活动中表示,家风作为社会风气的关键构成,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厚植两地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帮助学子领悟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密不可分,是举办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川渝共饮一江之水,此次两区学校与家庭相互结对只是交流的开始,未来还将在家风营城、文化互动中继续落实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