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一过,杭州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茶镇的春茶季才算正式落下帷幕。其是西湖龙井茶最大产区,茶园面积1.6万平方米,近七成的西湖龙井茶产自于此,有“千年茶镇、万担茶乡”之美誉。近年,以茶为载体,当地写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故事。
春茶采摘季,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山间的薄雾,龙坞的茶园早已热闹起来。茶农们头戴斗笠、身背竹篓,穿梭在一垄垄茶树间,熟练地采摘饱含春日精华的“两叶一芽”。
春茶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更在于其稀缺性。春茶的采摘期较短,通常只有一个月左右。过了这个时间,茶叶的品质就会逐渐下降。因此,春茶的产量有限,供不应求,价格也相对较高。
龙坞茶镇有约4000户茶农。近年来,得益于“中国最美茶镇”的精心打造,龙坞宛如磁石一样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出谋生的“茶二代”回归故土,朱家栋便是其一。他说,大多数“茶二代”的想法简单而纯粹。“只有亲手炒制茶叶,真正领悟制茶精髓,才能把茶卖得更好。”
依靠对“一叶龙井”的坚守,当地茶农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茶旅融合这条路,也让龙坞茶镇的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
清晨,踏着露水走进茶园,跟着茶农采摘“两叶一芽”;晌午,在百年茶屋里学炒茶,听老师傅讲“七分火候三分手”的奥秘;傍晚,住进山顶民宿,推窗见茶山云海,枕着《茶经》入眠……如今,越来越多游客前来龙坞茶镇体验这样的生活。
当地还在茶与艺术的融合方面不断探索。长埭村作为龙坞茶镇的“艺术心脏”,凭借毗邻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等地理优势,聚集了240多位艺术家,他们将茶山视为灵感之源,在茶园中创作雕塑、装置艺术,将废弃的农房改造成陶艺工坊、皮具工作室。这里的白桦崊手作园内,陶艺家阿良的窑炉昼夜不息,游客可亲手拉坯、烧制茶器;茶海露营基地里,年轻人在星空下煮茶、听民谣,让茶香与音乐共舞。
随着游客日益增多,龙坞人把茶文化玩出了新花样。如茶山里藏着“茶谜长廊”,游人扫码答题可以赢茶礼;打造出“龙坞茶宴”——让茶叶入菜,龙井虾仁、茶香排骨,连米饭都用茶汁蒸煮。
在龙坞,茶园是舞台,游客是主角。茶农们开起茶空间,教城里人体验“宋式点茶”;大学生创客团队打造“茶园剧本杀”,游客化身“茶商”,在斗茶比拼中读懂“产业风云”。
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龙坞正站在新起点,以“链式思维”擘画未来。
近日,“西湖链链看”——龙坞民宿消费提振专场活动暨转塘文旅经济促进大会在转塘街道召开。会上,转塘街道依托“离尘不离城、见繁花亦见繁华”的地理优势,特别推出“七颜塘诗”文旅项目,根据63个特色文旅点位,打造7种颜色代表的7条“疗愈+”特色主题路线。
会场外,当地构建了“线下体验+线上直播+品牌联名”的立体化营销体系。以龙坞茶镇的何家村为例,3月,董宇辉曾踏进何家村,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制茶流程,感受“满园春色关不住”的魅力,销售额仅用3小时就达到4000万元。
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共富的道路上,转塘街道将继续发挥“龙坞茶镇共富联合体”的作用,带动周边村社共同发展。通过产业帮扶、就业扶持、技能培训等方式,让更多村民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