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优促会十周年学术年会:AI时代教育重构,在技术浪潮中寻找人的坐标

四川省优促会十周年学术年会:AI时代教育重构,在技术浪潮中寻找人的坐标

来源:中国网 2025-05-14 15:0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日前,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第十次学术年会在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举行。围绕“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主题,来自全国的教育学者、技术专家及一线教师通过主论坛、分论坛及戏剧教育峰会等多元形式,深入探讨AI技术对教育生态的重塑路径,寻求“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的平衡之道。

教育者探讨AI时代立场与抉择

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教授在主持圆桌论坛时提出:“AI引发的数智时代如同人类新纪元,其发展速度远超预期。教育必须直面终极命题——当算法能解析逻辑、推理甚至情感时,我们究竟要培养完整的人还是高效的工具?”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刘知远指出:“当前挑战本质是知识爆炸带来的认知困境。AI使人类首次有机会成为全领域知识的主人,而非受限于狭窄专业。教育系统亟需解决AI背景下‘学什么’与‘怎么教’的范式转换。”

电子科技大学网络安全学院院长张小松强调教育不可替代的“三重内核”:价值引领(AI无法判断答案背后的诚信)、人文温度(立德树人需情感投入)、发展力培育(警惕技术至上主义)。他以作业批改系统为例:“某些AI工具10分钟完成教师两日工作量,但育人绝非效率竞赛。”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俞凯称:“对话式AI虽具强大推理能力,却缺乏系统性思维整合。真正的教育突破在于构建感知、认知、执行相融合的‘系统智能’,而非依赖单项算法。”

著名经济学家左小蕾通过“希音”“安化黑茶”数字化转型案例,呼吁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教师必须跨越AI鸿沟,若固守传统模式,等于剥夺学生未来。”其展示的学生用AI为老人定制智能体的案例,展现出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潜力。 

锚定人的坐标与重构教育生态

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校长唐佳庆从管理实践角度指出:“AI正在重构师生关系与学校运行逻辑。教师需同步掌握工具使用与学生认知模式,若仅用AI管控学生而忽视双向理解,将陷入工具对立的僵局。” 

教育专家罗清红提出神经科学视角的革新路径:“教育即看见,学习即链接。AI作为知识外挂虽提升信息传输效率,但深度学习依赖情感驱动——唯有激活边缘脑系统,知识才能转化为长期能力。教师角色应向情感陪伴者转型。”

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强调:“数字化转型是学校教育变革与重塑的契机。技术为教育赋能,教育为技术赋魂——情感培育、创造力激发、社会性养成仍需实体互动滋养。”

成都树德中学校长毛伟则描绘“数字教师”与“元宇宙学校”的远景:“程序性知识可能被替代,但批判性思维与价值观培养永不可取代。”

针对区域差异,成都市教育学会会长赖石梅表示:“部分师生已走在AI前沿,但边远地区仍存在明显滞后。必须加强全员培训,防止数字化马太效应加剧城乡鸿沟。”

AI赋能的教学创新实践

中学分论坛上,成都西川实验学校副校长李霄羽提出“省力费距”辩证观:“AI让学习过程省力(智能推送、实时答疑),却要求教师付出更多隐性劳动(分层任务设计、数据深度分析、精准干预方案制定)。”

教学一线涌现诸多创新案例:语文教师段翰生运用AI解析诗词情感脉络,徐凯明老师借助技术探讨人物心理成长;数学分会场通过《贝叶斯公式》《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示范课,展现可视化教学的技术赋能。评课专家杨敬民总结:“技术不是替代,而是为教学创造更丰富的可能性。”

家庭教育公益论坛中,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强调:“家长需以发展眼光理解AI世代儿童,通过自我成长建立良性亲子关系,实现家校社协同共育。” 

戏剧教育论坛上,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主任周艳指出:“角色扮演天然契合21世纪能力培养,是提升共情力与批判性思维的黄金载体。”成都成华区嘉祥外国语学校校长朱海燕以《美术馆奇妙夜》为例,展示戏剧教育如何实现五育融合:“当学生设计道具、讨论伦理时,德育、智育、美育已在情境中自然发生。”

学前教育分论坛中,华东师范大学何敏副教授结合挪威幼教经验,构建AI时代幼儿科学经验解读框架。通过分析自然观察要点与教师实践压力,为学前教育注入国际视野与理论深度。

当AI浪潮席卷教育领域,本届年会给出的答案并非“非此即彼”的抉择,而是“技术为器,人文为核”的融合之道。主办方表示,期待以十周年为新起点,用开放心态拥抱技术革新,以教育初心守护人文价值,在智能时代共同迈向2035教育愿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