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融合育人 教育 模式探究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艺术设计 学院 郭刚
本文基于中华传统音乐理论的“五音”体系(宫、商、角、徵、羽)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五育”(德、智、体、美、劳),探讨二者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并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近年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作为实证案例,通过剖析“五音”的文化内涵与“五育”的育人目标,提出以音乐为载体、课程为纽带、实践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为高校五育融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五音与五育的理论关联性
1.宫调德韵:以德育为核心的文化浸润。 在五音体系中,“宫”音居于核心地位,其代表的中正平和、稳重端庄的特质与德育中价值观塑造、道德修养的培养目标具有显著的对应性。宫调的熏陶作用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个体形成正直、和谐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文化层面的深度浸润。
2. 商声启智:以智育为驱动的创新思维 。 “商”音以其清脆激越、穿透力强的特性,象征着逻辑严密、思维敏捷的特质,与智育中创新思维培养、智力水平提升的目标高度一致。商声的启迪作用能够激发个体的思考能力,促进理性分析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
3. 角徵体美:以体美为载体的身心共育 。 “角”音的活泼跳跃与“徵”音的柔和优美分别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艺术的美感,对应体育和美育的育人功能。通过体育锻炼和艺术熏陶,角徵体美的结合强调了实现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促进健康与美感的和谐统一。
4. 羽音劳育:以劳动实践 推动 全面发展 。 “羽”音的悠扬婉转和自然宁静的美感象征着与自然亲近、勤劳朴实的品质,与劳动教育中实践精神、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契合。羽音的引导作用能够强化个体对劳动价值的认同,促进在劳动实践中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课程建设路径:五音赋能五育的实践框架
( 一 ) 课程体系设计:五音驱动的跨学科融合
1. 宫调浸润·通识筑基 。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基础》等课程中融入《中国音乐哲学与德育实践》《五音与五育逻辑》等通识课程,用宫调音乐的平和雅正来滋养德育根基,强化五音文化通识教育,并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模块,构建五育协同的育人机制。
2. 商声引领·专业创新 。 依托化工、机械、信息等优势学科,开发“专业+智能”复合型课程,嵌入商调思维训练模块,参照“商音清越”的节奏设计问题拆解路径,培养逻辑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参与课题与创新项目,培育优质项目,验证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3. 角徵协同·实践进阶 。 建立“过程性评价+成果导向”机制,开发“AI+古乐创编”“应急救援美学设计”等跨学科实践课程,将角音(木属性/生长活力)融入体能训练项目,徵音(火属性/审美感知)嵌入艺术创作模块,推动体美协同育人。
4. 羽音闭环·劳动转化 。 依托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引入羽调音乐的流动性与劳动教育实操场景相结合,设计“实验室-车间-田野”三段式劳作体验,强化学以致用的闭环思维。
( 二 ) 教学模式创新:五音赋能的教学策略
1. 德育宫韵·场景浸润 。 在《创业基础》等课程中融入宫调背景音乐创作,组织学生编排雷锋主题音乐思政剧,结合校园文创大赛实现价值观的沉浸式传递。
2. 智育商律·项目实战 。 采用“商音节奏教学法”——在双创项目辅导中设置快板(急智攻关)、慢板(深度思考)交替的阶段性任务,持续运用该模式指导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提升获奖率。
3. 体美共频·多维联动 。 角徵双音并行的体能-美育联训计划:角音晨练计划(每日15分钟,结合传统武术与古典音乐进行体能锻炼)与徵音创意工坊计划(每周2次,专注于数字艺术创作与工坊实践),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体能测试优良率,加深校园美育的浸润与影响。
4. 羽音劳育·知行合一。 引入羽音调式营造沉静内敛的劳动教育氛围,依托“田园课堂”和“工坊劳动周”,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绿化、非遗手作等实践,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实现劳育对学生责任感与协作精神的深层塑造。
( 三 ) 评价机制优化:五音共振的动态反馈
1. 五频评价模型 。 建立“宫(德育认同度)-商(创新产出量)-角(体测达标率)-徵(美育素养值)-羽(劳动实践分)”五维雷达图评估体系,精准描绘出学生的优势领域和待提升环节,生成个性化成长画像,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2. 音律反馈机制 。 开发“五育和弦”教学预警机制——当特定维度的评分跌破预设阈值时,系统将自动触发并推送相应音调的特色辅导资料,例如,宫调评分不足者将推荐参与红色音乐工作坊,帮助学生提升在该维度上的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三、融合育人模式教育成果的实证分析
(一)创新素养培育与育人品牌塑造。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育人+文化浸润”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学校连续八年稳居全国高校竞赛300强(2024年第285位),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斩获铜奖4项、省级金奖8项,印证“五音赋能”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的系统提升。
(二)协同育人机制与创新价值转化。 构建“双导师制+项目驱动”育人范式,整合校内外创业导师130名,依托刘畅教授团队(获奖项67项/主编教材6部)形成“科研反哺教学-成果孵化就业”的闭环链条,实现精准就业帮扶,凸显“五音赋能”模式在产教融合中的催化作用。
(三)产教融合平台与区域服务效能。 以省级双创平台为载体,联合中石油、中石化等头部企业共建实训研究院,通过“红色文化传承+能源科技攻关”双轮驱动,年均落地“文化+科技”融合项目12项,使“五音赋能”模式成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核心引擎。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五音赋能五育”模式能够有效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目标,通过课程重构、实践深化、评价创新,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范式,加快五育融合的数字化转型与国际化发展,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辽石化大经验”。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