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视频化浪潮席卷整个媒体行业,传统广播的生存空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这场剧烈的媒介变革中,旭岽(本名:傅昇岽)——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的科普节目主持人与内容制作人,正通过另一种方式打开音频的想象空间。他主持并制作的广播栏目《FM十万个为什么》屡获肯定,不仅在听众中口碑良好,还于2021年荣获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这一级新闻类最高荣誉之一,成为近年来少数获奖的广播类科普节目。与此同时,他创立的播客《原来是这样?!》在网络平台上的总播放量已突破3.5亿次,成为中文播客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科普品牌之一。旭岽以科学表达为核心,持续推动广播语言的革新,实现了跨媒介、跨体制的“双栖”发展。
从主流广播到亿级播客收听,他以科学表达为核心,打通传统媒体与数字平台,在公众科普领域持续拓展声音的边界 。
近日,我们与这位音频领域的资深探索者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探讨融媒时代下音频科普的挑战、机遇与未来图景。
“传统广播面临转型压力,视频化固然是趋势,但绝不是唯一的出路。”在采访伊始,旭岽便点出了他对行业转型的思考。他认为,相较于电视在视觉制作上的天然优势,广播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声音叙事与内容策划,而这恰好与播客的特质高度契合。“中文播客市场正在快速成长,听众普遍具备较高学历和强粘性,恰好也是传统广播曾试图触达的核心人群。”旭岽认为,播客延续了广播“解放双眼”的伴随性,又因其内容形式灵活、便于深度探讨,为科普节目的发展提供了理想平台。“尤其对擅长讲故事的内容来说,音频具备天然的亲密感和想象空间。”
为适应媒体生态的变化,旭岽提出“先网后台”的节目制作路径,即先面向播客平台策划内容,再回流至广播平台播放。他解释说,“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思维,理解网络用户的需求和语态。比如,播客的语态往往更具个性化、更强调互动,时长也更加灵活,因此节目在结构设计和语言处理上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他认为,访谈对话类、深度新闻评论类、知识分享类以及叙事故事类节目,都非常适合进行“先播客后广播”的尝试。这一策略不仅提高了节目在不同媒介中的适配性,也为广播团队提供了一个低门槛切入数字传播体系的路径样本。
“我们过去做广播时我们强调流程规范,而现在做播客时则需要更多‘去中心化’的自然表达。”傅昇岽补充道。他举例说,《原来是这样?!》中常用“为什么台风会拐弯”等生活化话题作为切入点,借助贴近听众的日常场景,引出背后严谨的科学解释,从而提升节目的可听性和传播度。
作为一名在传统媒体内成长起来的主持人,傅昇岽成功实现了体制内外的双向拓展。他在电台多年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为播客内容提供了专业保障;而在喜马拉雅等平台上积累的影响力,又反哺了广播节目的话题热度和听众结构。“这两个身份是相辅相成的,”他坦言,“电台的专业训练提高了播客的品质,而播客让我更贴近年轻听众,了解他们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这反过来也帮助我做好广播。”他强调,未来的媒体人应具备更强的跨平台能力,能够在不同语境下灵活转换角色,整合资源。
《FM十万个为什么》是他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广播栏目之一,栏目以“在新闻中找知识”为理念,从时事热点中提取科学问题,用清晰逻辑与轻松表达方式将其解释给大众。节目形式为直播,对主持人提出极高要求——在有限时间内保持节奏流畅、问题深入、语言生动,还要协调现场嘉宾表达的科学性与传播性。他表示:“每一期节目都像一次即兴的科学公开课。”2021年,该节目荣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这一荣誉标志着该栏目成为近年来少数获专业奖项的广播科普作品。
谈及AIGC、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对音频行业的影响,旭岽的态度既开放又审慎。他在多篇学术论文中探讨过这一议题。“AI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工具,在写稿、剪辑、语音合成等方面大幅提升效率。但节目的温度、节奏和判断力,是AI目前难以复制的。尤其在谈话类和访谈类节目中,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互动、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是AI无法替代的。”他进一步表示:“人类的好奇心和语感,是短期内无法‘训练’出来的。”他认为,广播主持人的核心优势仍在于“人情味”、深度思考能力以及对价值导向的把握。“我们应该拥抱AI所带来的便利,同时强化那些AI难以替代的专业素质,构建属于我们的‘表达护城河’。”
2023年3月,傅昇岽与团队推出了全新音视频节目《正负之间》,在喜马拉雅、B站及多个音频平台上线。节目上线一个多月,单集平均播放量已超过2万。节目聚焦当下社会议题中的正反观点,从多个角度切入科学争议、技术伦理与生活误区,以对话形式展开深入探讨。他介绍说:“比如我们会讨论‘转基因食品是否应标识’‘安乐死是否合理’‘植物是否有感知能力’等议题,科学只是起点,真正有价值的是思辨。”
“最终的竞争还是会回到内容本身。”傅昇岽总结道,“无论是广播还是播客,最核心的价值,是提供有深度的信息、独到的观点,以及能与听众建立情感连接的语言。”在他看来,科学传播的本质并不是传递知识本身,而是帮助公众理解“为什么这些知识值得被知道”。“我们并不是在教育听众,而是在用声音陪他们一起理解世界。”只要内容扎实、结构清晰、节奏得当,音频的魅力就不会退色,科普声音在这个时代依然有广阔的天地。
(采访人员手记)与旭岽的交流过程中,能够清晰感受到他对内容质量的坚持与表达方式的不断打磨。他既有传统媒体人对专业的敬畏,也具备新媒体创作者对趋势的敏感。他的实践,为传统广播在新时代的延展提供了思路,也为所有从事内容创作的同行,提供了一种平衡专业、连接听众、保持创造力的参考路径。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