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界,光影共生。5月8日,成都康礼学校校园内星光璀璨,首届“熊猫视觉电影节”盛大开幕,青年创作者用镜头语言打破文化壁垒,展现Z世代对世界的思考与艺术创造力。
首次以全球中学生为核心,熊猫视觉电影节吸引了中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7个国家投稿,汇聚100多部投稿作品,最终诞生22部入围作品。
“本次电影节中,同学们用影像讲述多元故事,探讨心理健康、环境保护、友谊等不同社会话题。”开幕式中,成都康礼学校执行校长陆琨指出,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展示,更是一次生动的教育实践,是年轻声音改变世界的证明。
跨界评审天团坐镇
专业性与青春力同频共振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是一种跨越语言文化的艺术形式,以独特的视听语言讲述故事,传递感情。”评审团主席郭道荣在开幕式中致辞,他表示,评审团秉持着公正、公平、专业的态度,从创作构思、叙事能力、拍摄技巧、视频效果、主题表达、角色与表演及观众的体验等多个维度,对投稿作品进行认真评审,最终生成入围作品。
本次电影节的评审团由国内外知名电影导演、制片人、影评人及教育专家组成: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前院长郭道荣教授携数十年教研经验,以学者视角审视作品的文化厚度;央视《地理·中国》导演董起章沉淀多年从业经验,把脉学生作品;曾获台湾金犊奖优秀奖的汪雨婷导演以先锋的跨国创作经历,为电影节注入前沿的审美标尺;沈冲、黄培洋等教育专家则从青少年专业发展、个人成长维度,挖掘作品价值。
既有专业高度,也要有青春表达,对于本次入围的电影作品,评委们给予了高度肯定和积极评价。评审代表郭道荣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出更多青年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让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能绽放出独特的艺术光芒。
光影未来
让世界听见青春的声音
在电影中看见世界,实验片单元中,俄罗斯团队《嘿,你怎么样?》用2分钟的极简叙事,将“一句问候拯救生命”的社会议题凝练成影像诗;康礼学子刘梧桐的《胶片》以4分钟展现出对胶片的热爱,印证着他“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创作初心。
以真实的力量直击人心,纪录片单元中,作品《等死一条街》以12分钟揭开湖南八仙桥老人的生存状态,导演戴博伦团队用克制镜头揭示老龄化社会的深层问题;中英学子合作深入凉山拍摄《风从哪里来》,让支教教师与山区儿童的对话成为时代注脚,真实而生动的画面语言,赢得满堂喝彩。
聚焦社会痛难点,叙事片单元中,作品《谎》在现实与理想的探讨中,呼吁大家直面真实的自己;哈萨克斯坦团队作品《隐匿》以AI实验为壳,探讨科技伦理的核心困境。
经过最终的展映与角逐,本次电影节评选出各单元奖项与评审团大奖:《嘿,你怎么样?》获得最佳实验片,《克里斯与奥斯塔的愚弄》斩获最佳叙事片、最佳表演奖,《小白鹭的故事》摘得最佳摄影奖,《隐匿》问鼎评审团大奖,《风从哪里来》则包揽最佳纪录片、最佳剪辑、最佳导演及电影节最高奖项。
此外,根据观众投票,现场还生成四部最受欢迎影片,分别是最受欢迎实验片《候选人33》《被遗忘的人》、最受欢迎叙事片《麦片》、最受欢迎纪录片《等死一条街》。
康礼学子闪耀电影节
从数字媒体课堂到国际舞台的进阶之路
在22部作品中,成都康礼学校有3部学生作品入围,影片聚焦社会现状,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如入围最佳纪录片的《雙面香港》通过不同职业与人群,从多元角度认知城市与社会,入围最佳片的《麦片》,聚焦校园中由误会引发的霸凌问题,呼吁理性沟通与尊重他人。
两部电影同时入围本次电影节的成都康礼学校学生刘梧桐谈到,每部电影创作的背后都有不同契机,需要大家对现实有充分的观察与认知。如《雙面香港》的拍摄,就是基于刘梧桐在香港学习时,发现香港繁荣景象背后的另一面,是巨大的贫富差距,这里不仅有生活富裕的人,也有更多市井小民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于是他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下来。
“我从九年级开始上学校的数字媒体课程,至今已经三年。”刘梧桐谈到,正是因为学校开设了这门课,才让他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设计、摄影、剪辑、剧本创作等相关技能,持续进行三年的电影创作。
据了解,成都康礼学校以“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未来影视人才,从课堂采风到作品剪辑,从剧本创作到国际影展,学生们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完成艺术蜕变。今年,学校毕业生凭借在课程中积累的扎实基础与出色能力,成功获得美国爱默生学院和美国雪城大学电影制作专业的录取。
此次举办熊猫视觉电影节,正是学校积极响应学子对电影与数字媒体的热情,为学生搭建连接创意与实践的全球性平台,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成长,全面提升媒体素养和跨学科的能力。未来,成都康礼学校将积极寻求更多专业机构、传媒平台、政府资源等的支持与合作,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