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至9日,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优促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暨第十次工作年会在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高级中学举行。本次大会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为主题,吸引了国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名校校长、跨界精英及四川教育工作者等千余人参与,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跃迁背景下教育变革的方向与路径。
聚焦AI时代 共商教育使命与创新
成都八中学生合唱优促会会歌《更大的天空》
开幕式上,优促会十周年宣传片回顾了十年发展历程。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杨念鲁、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及承办校代表分别致辞,强调教育在科技变革中的核心作用。会议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需坚守育人初心,培养兼具核心素养与人性温度的“未来担当者”。优促会同步发布十周年成果《对话教育热点》及升级版视觉识别系统(VI),并举办十年发展报告暨答谢会,展现在教育扶贫、国际文化交流及学术研究等领域的实践成果。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教育生态,在带来智能辅导、个性学习等技术红利的同时,更呼唤教育工作者主动应对三大核心命题:一是重构知识传授模式,推动课堂场景从单一教室向虚实融合转型;二是重塑核心素养培养,警惕AI工具化陷阱,坚守批判性思维与价值观塑造的教育本质;三是重建教师角色定位,从‘真理传授者’转变为‘真理引路人’,以世界为教材驾驭AI技术而非被技术驾驭。”杨念鲁称,教育变革之路需要全行业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革新,更要坚守育人初心,四川优促会十年来在均衡教育资源和AI教育探索方面成效显著,其经验值得全社会借鉴。
活动现场,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书记于丽肯定优促会在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推广成果等方面的贡献。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知远分享《生成式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探索与展望》的清华AI教育实践案例;重庆大学等高校代表、呼和浩特贝尔路学校等小学代表、成都七中等本地学校代表从大中小学不同视角讲述如何迎接AI时代。嘉祥创新学校校长刘刚介绍,当AI可解答所有技术性问题时,教育工作者更应坚守“算法无法替代人性的光辉”,通过个性化教育和精准教学重塑育人本质。
专家学者圆桌共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
由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徐新建所长联合成都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树德中学、嘉祥锦江等学校书记、校长展开的关于大会主题的圆桌论坛将活动推向高潮,大家达成共识:AI时代,牢记人、生命与教育本真,让技术为教育赋能,教育为技术赋魂。
清华大学计算机副教授刘知远分享“生成式智能赋能教育”
此次年会还设置学术沙龙、专题教师工作坊等环节,邀请学前、戏剧、家庭教育等多领域专家开展跨界对话。参会者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不应成为教育的终点,而应成为助力教育公平与创新的桥梁,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十年深耕教育 助力优质均衡发展
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嘉祥集团董事长向克坚回顾了协会发展历程。十年来,优促会以“初心、责任、传承”为核心理念,创新构建“教育+公益”模式,通过组织名校教师赴小金县等地开展三年制驻点支教,帮助当地本科升学人数从个位数跃升至168人,并涌现出全班40人集体升学的佳绩。协会联合嘉祥系学校、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和绵阳南山中学等名校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在助力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出租车司机拒收支教教师车费、家长夜行送莴笋等温暖故事。
优促会川蜀模范学子,北航在读学子现场分享
优促会十年间通过研学旅行、专项资助等方式培育出大批优秀学子。川大学生在非洲践行公益反哺承诺,音乐教师推动中美教育交流,藏族学生返乡建设家乡等典型案例,印证了“传承教育星火”的实践成果。协会创新引入社会力量,通过企业家资金支持与智慧赋能,构建起融合社会需求的教育评价体系,探索出人工智能时代坚守育人本质的发展路径。
至今,优促会已发展成为辐射全国的教育共同体。十年来累计开展民族地区支教、公益研学等项目百余个,形成“政府指导+名校实践+社会支持”的协同模式。未来将以“教育责任担当”为旗帜,持续深化教育帮扶机制,计划拓展凉山、甘孜等更多帮扶区域,着力培养具有文明传承意识的新时代人才,让优质教育星火照亮更多求学之路。
站在成立十周年的新起点,优促会提出将围绕“教育强国”战略,深化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社会化共享,未来通过系统化资源整合,助力四川教育强省建设,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现代化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