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畹兰李茜:风雅处处是平常——在古典智慧中寻找现代生活的锚点

久畹兰李茜:风雅处处是平常——在古典智慧中寻找现代生活的锚点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5-08 14: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科技重塑生活方式的今天,人们捧着智能设备遍览天下,却常在深夜刷屏时陷入虚无。连云港市海州政协委员、久畹兰文化品牌创始人李茜女士的《风雅处处是平常——中国文人的生活智慧课》恰似一剂温润的文化药方,将陆羽煮水的松风、东坡夜照的海棠、陶潜采菊的南山,熬煮成治愈现代焦虑的甘露。这部扎根十年传统文化研究的著作,以"凡墙皆是门"的东方智慧,为困在水泥森林中的当代人推开一扇精神窗牖。

书中开篇以作者亲身经历为引,细述传统文化如何治愈其三十岁前的情绪内耗。当她在京都茶室枯坐整夜,终于听懂陆羽笔下的"三沸"真谛——初沸如砌虫唧唧需静待,二沸似千车过境当把握,三沸若松风涧鸣即停火。

对文人生活的解读贯穿始终,却毫无学究气。苏轼贬谪黄州时夜照海棠的痴态,被解构成"在生存困境中创造生活美学的范本";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提炼为"建立精神平行宇宙的生存策略"。书中特别着墨宋代文人将日常琐碎升华为美学实践的特质:米芾拜石的癫狂里藏着对物性的敬畏,李清照泼茶的戏谑中透着生命的通透,这些案例揭示中国智慧特有的"将苟且活成诗篇"的转化力。

书法研习被解构为"毛笔心理学",通过分析赵孟頫日课万字的笔触变化,揭示"锋毫即心毫"的修为真谛。最令人称道的是园林解读:拙政园"与谁同坐轩"的月门设计,被阐释为"留白处自有天地"的人际哲学;网师园"殿春簃"的框景手法,转化为"在碎片化信息中构建精神结界"的现代启示。

书中独创的"生活四重奏"实践体系尤具价值:晨起读帖培养笔墨觉知,午后煎茶修炼当下专注,黄昏莳花唤醒自然感应,夜半听雨润泽尘封诗心。这些看似复古的仪式,实为针对现代病的文化处方。有读者实践后感叹:"在电子日历标注节气变更,用青瓷盏替代马克杯,这些微小选择竟重构了生活节律。"

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贯穿全书终章。作者以创办"久畹兰"的初心,阐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基因库"。书中拒绝简单的古今对比,而是揭示文脉传承的本质:王羲之写《兰亭》时饮的羽觞,与今人品咖啡的骨瓷杯,盛放的都是对生命况味的凝视;张岱夜航船中的秉烛夜话,与当代人的深夜网聊,传递的都是对心灵共鸣的渴望。

这部著作最动人处,在于将阳春白雪的文人雅趣,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相。当我们在智能家居中置一方歙砚,在视频会议间隙默诵半阕宋词,便完成了文化基因的当代激活。正如作者所言:"真正的风雅不在物之贵贱,而在心之醒觉。"这或许正是中国智慧给这个焦虑时代的最好馈赠——在寻常日子里,处处都有照见生命的莹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