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匠心”育英才 “四维协同”启新篇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协同育人的破局之路

“商道匠心”育英才 “四维协同”启新篇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协同育人的破局之路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5-06 11: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作为浙江省首批课程思政示范学校,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百年工商办学传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路径。基于协同共融育人理念,确立“商道匠心、德技双修”协同育人目标,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教学过程创新、保障机制强化和评价机制完善,经过多年探索实践,走出一条“四维协同”育人的特色路径,并取得良好成效,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了工商样本。

课程体系重构。 构建“引领-联动”全课程体系,以思政课程内容为指引,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校本课程、实践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形成横向融合、纵向贯通的育人内容“共同体”,有效破解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脱节等问题。一是思政核心引领层,学校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其在协同育人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组建由思政教师、专业带头人等共同参与的“协同教研小组”,开展跨课程联合备课与教学研讨,推动思政课程内容向专业教育延伸,为课程思政提供方向引领与理论支撑。二是课程协同联动层,以专业课程融合为主体,以校本课程拓展和实践课程支撑为两翼,形成“国家-省-校”三级课程思政示范矩阵,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协同格局。获批课程思政示范程课国家级2门、省级12门,立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国家级1项、省级14项、国家“马工程”教材1部;结合地方文化和办学特色,依托校企平台与实践基地,打造协同育人校本课程群和实践课程群,马院牵头,联合二级学院、地方文化研究机构,共同开发《浙匠与创新》《宁波商帮文化》《浙里制造与工匠》等10余门校本课程及实践类思政课,形成“一课一特”协同育人品牌。

教学过程创新。 实施“专业课融思政、思政课融专业”教学过程双向渗透,形成了课堂教学链固本、社会实践链力行、网络育人链增效的“三链聚合”协同育人路径,有效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一是课堂教学链固本,由马克思主义学院1-2名思政教师对接1个专业,审阅专业课程教材,精准提炼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二是社会实践链力行,与中国港口博物馆、宁波市黄湖监狱、公牛集团、方太集团等政行企单位共建100余个育人实践基地,联合打造10个集教学、思政教育、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微学院”实体,系统开发“行走的思政课”系列课程,每年受益学生超过1万人次。三是网络育人链增效,依托国家级在线课程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网络协同育人体系,打造短视频育人品牌,获教育部“大学习领航计划”二等奖等4项,运营微信公众号“我思故我在”和视频号,推出有思想深度、贴近学生、形式新颖的网络思政原创内容千余篇,累计粉丝量突破10万+,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与育人效果倍增。

保障机制强化 。构建“大师资+大平台+大资源”支撑体系,学校以“大师资”建设为核心,组建由党政领导、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社会导师构成的“混编式”大思政育人团队,邀请全国劳模、奥运冠军、非遗传承人等走进课堂,形成“理论+实践+榜样”的多元教学场景。在平台建设方面,学校建成“校地融合、行思并举”的思政实践平台,将思政课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三地合一”;积极开发特色化、针对性的“大思政课”实践研学路线,根据宁波市域文旅资源特点,打造寻迹溯源线、海丝文化线、阳明文化线、红色根脉线等为核心的12条“大思政课”实践研学线路,形成颇具特色的甬城文旅资源全域协同育人基地(思政元素)矩阵。打造特色鲜明的资源协同机制,系统梳理100余门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入路径,形成“一专业一特色”的思政元素图谱;全过程建设思政云展厅、课程思政资源库,开发专业思政融合教学视频300个、思政元素映射点1000个等,所有课程打通使用。

评价机制完善 。构建“多元智能”协同评价体系。一是多主体参与评价,建立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社会导师和朋辈小组组成的多元评价联合体,按照4:3:2:1确定权重。二是多维度指标体系构建,设置“学知度、思辨度、悟省度、践行度”4个维度和32个观测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每学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全方位评估。三是全过程动态跟踪,自主开发“智学通学生学习成长画像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记录与智能分析,形成可视化的“一生一画像”,延展思政内容学习成果至整个学业生涯,并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画像”,提供激励或预警。

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聚焦“数字思政”,打造沉浸式课堂,拓展“产教融合”深度,构建“成长画像”体系,优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为新时代职教人才培养注入更强“思政动能”。

(作者: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靖国华、朱伟、胡细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