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他用知识浇筑梦想;在人生梦想的河海中,他以奋进扬帆起航。从大山深处的农家少年,到赴京接受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就职于中建四局的杨鹏超,用十五年光阴完成了人生蝶变。他的故事诠释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无限可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奋斗能够创造奇迹。在他身上,不仅能看到个人的不懈努力,更能看到产业工人成长的时代缩影。
匠心筑基:从山村少年到“技术先锋”
脸上洋溢微笑,眼中透着沉稳,说话不急不躁,性格内敛的杨鹏超,把更多的热情倾注在对项目建设的精益求精。这位90后,用15年时间将在大山播下的种子,浇灌出枝繁叶茂的时代梦想。
1990年,杨鹏超出生在河南一个偏远山村的农民家庭。群山环绕的家乡交通闭塞,父母以务农为生,生活的艰辛让他早早懂得了“劳动改变命运”的意义。彼时,村里人建房时对“造大房子”的朴素渴望,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未来,我要建更好的房子。”
中学毕业后,出于对建造房子的偏执喜爱,他选择读中专学习工程技术。然而,毕业后却在就业市场中屡屡碰壁,但杨鹏超没有退缩:“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下去。”凭着内心的梦想与坚韧,白天他像“影子”一样跟在老师傅身后,观察并学习每一个施工细节;夜晚,工友们的鼾声中,他伏在床头,学习专业课程。这段经历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地基”,也让他明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走得更远。”
凭借着过硬的业务能力,杨鹏超顺利加入中建四局并进入企业后备人才库。他在企业提供的学习平台和公开透明的上升发展通道中更是尝到了学习“甜头”,不仅实现了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双向奔赴,也让杨鹏超自觉对标新时代产业工人所需技能,不断锤炼专业技能、提升创新思维,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强创新能力、更好技能水平,扎根一线、深耕一线。
5年的时间,他取得了本科学历,成功考取建造师。学习让杨鹏超乐此不疲,在工作中,他不仅和同事工友们建造出一幢幢高楼大厦,也用知识“砌”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高度。
创新突围:以技术攻坚书写行业新篇
匠心筑梦,技能报国。杨鹏超的成长经历,也是中建四局积极贯彻落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缩影。近年来,中建四局大力锻造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让产业工人“有为”又“有位”。这也让杨鹏超有底气和信心在技术领域,勇于挑战“不可能”,面对困难他始终笃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在项目建设中,杨鹏超集中精力,对超危大梁的支模按区间分类,高效完成609道支模的计算工作。当验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精准对接时,团队成员欢呼雀跃。这份凝聚心血的《特殊支模计算案例集》,为后来特殊支模计算提供有力借鉴。类似的“硬骨头”,他啃下了无数块,而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他不断积累经验。杨鹏超深信,每一次“攀山过峰”的过程,既是自我的不断超越,也收获颇丰。
通过公开竞聘,杨鹏超成为中建四局皖江学院新校区一期项目的总工程师。面对项目分项工程多、工期紧的挑战,他带领团队连续奋战6个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期间,为了加快主体结构施工进度,他通过“工字钢支撑支模架”的做法,实现降本增效。如今,杨鹏超在芜湖南站项目建设中,不仅推动BIM等前沿技术应用,还作为科技创新小组组长牵头开展项目科技创新和科技优化工作,预计科技创效千万元。
薪火相传:打造新时代产业工人“梦之队”
杨鹏超并不止于自我学习,他还注重在实践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赋能团队。在他看来,技不传不强。
他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将工地变为课堂,开设钢筋工、工程测量等8个专业培训课程。培训测量工时,他经常手把手教仪器调平对准复测,反复进行实战演练。他常对年轻技术员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图纸上的每一笔,都关乎建筑的未来”。近年来,他培训覆盖人数超千人,培育出30余名既懂现场实操又懂技术的工人岗位能手。
从施工“小白”到“全国优秀农民工”,从央企项目技术负责人到新时代产业工人,从大山深处的农民工到全国劳动模范,一路走来,尽管杨鹏超斩获殊荣无数,却依旧保持着平常心。“我的幸运,在于赶上了尊重技能人才的好时代。全国劳模这个崇高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属于每一个在平凡岗位上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劳动者。”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杨鹏超的故事,是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注脚,更是一曲新时代劳动者的赞歌。他用行动证明:平凡的岗位也能成就不凡的人生,只要心怀信念,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在时代浪潮中书写自己的精彩篇章。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无数像杨鹏超这样的奋斗者正在用双手编织梦想,用智慧创造价值。他们的故事汇聚成推动社会前进的磅礴力量,也照亮了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前行之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