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春末的暖风拂面下,重庆北碚天府镇的茶山上洋溢着少年们的欢声笑语。这一天,重庆北碚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未来科学家雏鹰计划”之小小茶学家主题研学活动在此热烈展开。30名青少年在专业人员的悉心指导下,亲身体验了从采茶到制茶的全过程,并随后探访了西南大学实验茶厂,亲眼见证了传统制茶工艺在现代技术下的创新与发展。
茶园寻香:指尖上的非遗传承
“指尖如春风拂柳,只取枝头新发的几缕嫩芽。”重庆北碚区级非遗甜茶技艺传承人杨顺超手持竹篓示范时强调。在甜茶基地,孩子们在晨露中练习采茶,5岁的灿灿小朋友仔细辨别茶芽:“原来采茶不是摘叶子,是在给茶树枝丫梳头发呀!”童言细语贴切呈现采茶情景。
缙云甜茶,这一独特的“似茶非茶”野生品种,其种植与制茶技艺在重庆北碚民间已传承逾千年之久。时至今日,甜茶已被成功引种至现代化的标准茶园之中。
在这里,新生代少年通过研学活动亲身参与甜茶的采摘过程,深刻体验并学习甜茶文化的精髓。于是,千年的茶香在孩子们的指尖流转,不仅传承了古老韵味,更添上了一抹青春的活力与风采。
在300℃的铁锅前,孩子们跟着杨师傅体验“太极翻抛”技法。茶叶要在空中划出完美弧线,就像打太极一样讲究阴阳平衡"杨师傅边示范边讲解。当日孩子们采摘的4筐鲜叶制成200克成品茶。孩子们将自制的甜茶封装成纪念包,带回和家人分享这传承千年的独有甜香。
科技赋能:传统茶业的现代化转型
当日下午的西南大学实验茶厂让小朋友们大开眼界: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可处理50公斤鲜叶,智能分拣系统精准剔除残次品。茶厂负责人指着电子屏上的数据说:“传统工艺保留的茶多酚比机制茶高15%-20%,这就是非遗的科学密码。”
在茶文化研讨环节,活动指导李老师将“三起三落”的炒茶手法与化学氧化反应相结合。“每片茶叶都在上演神奇的物质转化”工作人员补充道,“缙云甜茶制作技艺已传承百年,其氨基酸含量高达4.8%,远超普通绿茶。”
校地协同:构建"三维"育人体系
作为“未来科学家雏鹰计划”2025年首场活动,本次研学整合了西南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缙云山生态观测站等资源。
校地共育的教育创新实践,构建起“传统文化+科技教育+劳动育人”三位一体的教育矩阵,后续还将推出“夏研科技”“秋访地质”等主题课程,形成“认知-探索-创造”的进阶培养模式。
“我们致力于打破传统教育边界”,活动负责人介绍:“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理解文化内涵,培育创新思维。”
据悉,2025北碚年青少年活动中心将深化校地合作,开发更多融合文化技艺与现代科技的主题课程,为青少年成长注入兼具文化底蕴与科学精神的双重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