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刚:以笔为舟,载文化远航——一位白族学者的学术与创作之路

专访李刚:以笔为舟,载文化远航——一位白族学者的学术与创作之路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4-27 09:1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间,李刚教授的学术生涯如潺潺溪流,蜿蜒却深邃。从乡村少年到大学教授,从数学讲台到文化书写,他的足迹跨越学科界限,用一支笔勾连古今智慧。

近日,我们有幸对李刚教授进行了专访,聆听了他关于个人经历、创作历程以及对经济学与文化传承的独到见解。

从大理乡间走来的读书人

1966年冬,李刚出生于云南大理一个七口之家的农村。“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清贫,但邻里和睦,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他的童年在乡野间奔跑,少年时埋首书卷。1981年,他以乡里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百年名校大理一中,“我的语文老师李赞富先生的一句话影响了我一生:‘只有热爱书,心田才不会荒芜。’”

毕业后,李刚从大理三中起步,历经中师、中专教学岗位,最终于2001年调入大理大学(时称大理学院)。“从管理岗到教学院系,我渐渐明白,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文化传承。”这份体悟,成为他日后学术创作的原点。

写作日常:与拖延症的角力

李刚的书桌总飘着茶香与墨香。“写作初期,我常常凌晨三四点起床赶稿,白天授课又精神抖擞。”他坦言,创作过程充满挣扎,“有时写着写着就停了,情绪低落时甚至想推翻重来。”与出版社编辑的频繁沟通成为动力,“编辑既催我交稿,又给出中肯建议,这种‘互相鞭策’让我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这部作品。”

尽管对成品仍有遗憾,他坚持认为过程本身即是收获。“写作像雕刻,初稿是毛坯,修改是打磨,最终呈现的未必完美,但每一道纹路都记录着思考的轨迹。”

南怀瑾与司马迁:跨越时空的精神导师

李刚的写作风格带着独特的散文化气质,这源于他对南怀瑾的推崇。“南师的作品看似随性,实则暗藏深意,我在结构上受他影响颇深。”而《史记》中的经济视角,则为他的学术表达注入史家风骨。

“司马迁不仅是史学家,更是经济思想的记录者。他用人物传记串联经济活动,这种叙事方式让我看到学术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李刚书房中放着司马迁与南怀瑾的著作,“他们教会我,真正的书写当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

写作生涯与未来展望

谈及未来的创作计划,李教授透露,他正在撰写一本关于宏观调控的著作。这本书将深入剖析《盐铁论》等古籍中关于宏观调控的思想,结合现代经济学理论,为读者提供新的思考视角。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学的融合与发展。

此外,李教授还表示,他将继续运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请随我来”,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更多读者分享他的学术思考与人生感悟。他相信,文字的力量能够跨越时空,连接心灵,激发更多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在李刚教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白族学者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与对文化传承的深情厚谊。他的经历与作品,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经济学的智慧,更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以笔为舟、扬帆经济学海的典范。我们期待李教授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能够继续乘风破浪,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