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俞少荣老师: 在红雪与热土之间,铸就生命的诗行

专访俞少荣老师: 在红雪与热土之间,铸就生命的诗行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4-27 09: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总有一些人,以生活为墨,以心灵为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俞少荣老师,便是这样一位独特的创作者。他的诗集《春天里的红雪》,宛如一首生命的赞歌,在苦难与希望的交织中,奏响了动人的旋律。带着对他作品的敬仰与好奇,我们走进了俞少荣老师的世界,探寻那些文字背后的故事。

故乡:诗意的源泉与心灵的原乡

俞少荣老师出生于云南陆良沙河村,那片充满红土与热血的土地,是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地方。年少时,故乡的山间雪景、摸鱼的欢乐时光,都成为他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四周围的峰岗上,浮游着一生生,一生生的朝霞暮彩。山脊梁内睡卧着一锅锅热辣辣,热辣辣的雪花。”故乡的美景,如诗如画,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如诗般美好。父母双残的家庭困境,让他在初二时不得不辍学,16岁便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开始了务农的生涯。尽管生活充满了艰辛,但故乡的土地,始终是他心灵的寄托。离开家打工时,父母让他揣捧红土在胸口,那红土,就像故乡的血脉,流淌在他的心中,给予他力量与温暖。

漂泊:在苦难中寻找希望的光芒

2008年,经济的浪潮将俞少荣老师推向了广东,他开始了漂泊的打工生活。火车上,他望着窗外,心中满是对高原故土的眷恋。《奔腾》《喷吐》等诗行,记录了他在漂泊中的思念与挣扎。“南盘江、麦子河,那些熟悉的意象,就像我心中的灯塔,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指引着我回家的方向。”俞老师深情地说道。

在打工的岁月里,俞少荣老师遭遇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然而,正是这些苦难,让他更加坚定了用文字书写生活的信念。《黎明的窗口》《燃烧》等作品,便是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见证。“写作,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救赎。它让我能够把心中的痛苦与希望,都倾诉出来。”俞老师感慨地说。

创作:生命感悟的真诚书写

俞少荣老师坦言,自己并不懂文学理论,只是凭借着直觉书写生命的感悟。“我只知道心中发出什么声音,就写什么声音。那种感觉流畅自然,我就把它记录下来。”他的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春天里的红雪》中,“红雪”这一独特的意象,象征着炽烈而艰辛的生命,贯穿始终,成为他作品的灵魂。

在创作长诗《麦子河》时,俞少荣老师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它基本用了我两三年的业余时间,是我的大故园,精神上的大家园。”他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只为了用最明白、最易懂、最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最深刻的真情。“一河土肉石骨/鲜血滚碧波”,这样粗粝而真实的文字,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独特表达。

文学:照亮人生道路的明灯

对于俞少荣老师来说,文学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照亮他人生道路的明灯。“文学究竟给人什么?我道不出其高深,说不来着深刻的意义。但我知道,在黑夜里,它给我力量,在漫漫人生途中,为我指明方向。”他的作品,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念,对未来的希望。

在创作的过程中,俞少荣老师也得到了许多编辑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在一次次审稿中,老师们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然后我一次次对比原稿,反复揣测里面的词、词语,调整原稿和句式搭配组合,才有了现在这样自然紧凑、结构合理、布局得体的作品。”他对编辑老师们充满了感激之情。

俞少荣老师的诗集《春天里的红雪》,是他用生命书写的传奇。他在苦难中坚守,在漂泊中寻找希望,用文字绽放出了诗意之花。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也让我们对这位在生活中砥砺前行的诗人,充满了敬意与祝福。愿他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他文字中的温暖与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