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总有一些作品如同一束星光,照亮被忽视的角落,反映出社会的真实面貌。近日,我们有幸对作家李祺安就其长篇小说《茫乡》进行了一次深入专访。作者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敏锐的观察,为我们展现了这部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他对文学、生活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丰富经历铸就创作底蕴
李祺安出生于1967年,安徽泾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从8岁到18岁,他在校园里汲取知识,高中毕业后便到本地乡镇煤矿工作。此后的四十多年间,他辗转于煤矿行业的多个岗位,从一线工人逐步成长为安全副矿长,见证了煤矿行业的浮沉变迁。这段丰富的人生经历,无疑成了他创作取材的宝贵源泉。
作者自小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对语文和文科兴趣浓厚。在年少时,他就流露出对文学的热爱,13岁曾尝试创作短篇故事。两个哥哥带回的各类书籍,进一步拓宽了他的文学视野,提升了他的文学素养。这种早期的文学启蒙和持续的阅读积累,对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源于生活的创作契机与动力
谈及创作动机,李祺安透露,早在初二接触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名著时,便萌生了长大也要创作长篇小说的想法。参加工作后,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观察和记录,将所见所闻整理成笔记,为创作积累素材。
展现现实困境,传递人文关怀
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反映出二十年前皖南农村底层人的生存现状——贫穷与愚昧如枷锁一般束缚着他们。尽管心怀憧憬,却在现实中举步维艰。他希望社会能够给予这些群体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困难处境。
精心雕琢,克服创作挑战
《茫乡》的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写作训练,小说的结构和层次把握成为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使故事的各个部分能够有机结合,他反复浏览、比对文稿内容,根据故事的发展调整补充。作者坦言,修改的过程比初期创作更加耗时费力。但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态度,让《茫乡》的结构更趋合理,情节也贴切自然。
作者的写作习惯较为随性,一般在做完家务、安排好孩子上学后,利用空余的时间进行创作。他感觉在纸上写作更容易进入状态,更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文学的力量与社会的责任
《茫乡》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以其真实的故事、深刻的主题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底层人的生活困境与挣扎。作者用冷静的笔触,为那些被时代遗忘的群体发声,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他们。相信这部作品能够吸引众多喜欢现实题材的读者,引发他们对农村问题的深度思考。
在专访的最后,作者表示,他将继续关注当下社会,用文字记录时代的变迁与一些人物的命运。也期待今后能够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并为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期待读者共鸣,传递生活理解
作者希望读者能够留意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场景,如童年记忆、打猎等等。这些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述,如风俗画一般展现了生活的烟火气。这些章节不仅记述了底层人的生活原貌,也唤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广泛思考。他期待读者能够喜爱这部作品,读者的认可就是对他最大的鼓励。
《茫乡》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也是那个时代与社会的缩影。通过作者的讲述,我们看到了一个矿工作家如何将生活转化为文字,又如何用文字呼吁社会关注与反思。这个愿望如同他的作品一样,饱含真实的力量与深沉的情感。
期待作者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继续用文学之光照亮某个暗淡的角落和那里艰难前行的人,为他们点亮希望之火,注入更多的思考与关怀。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