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教育热土,书写时代师魂——专访《太阳底下》作者毛小雨

扎根教育热土,书写时代师魂——专访《太阳底下》作者毛小雨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4-25 14: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河北威县师范学校88届毕业生毛小雨(笔名)的新作《太阳底下》中,这句话不仅是主人公赵记苹的信念,更是一代乡村教育者的精神写照。这部以教师群体为主角的长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坚守。

从文学青年到教育记录者:一场跨越三十年的圆梦

1988年,毛小雨从河北威县师范学校毕业。在校期间,她是文学社的活跃成员,笔尖下流淌着青春的激情与理想。然而,面对毕业后的现实压力,她与许多同学一样,暂时搁置了文学梦想,投身于基层教育事业。三十余年的教师生涯中,她辗转乡村学校,亲历了教育改革的阵痛与蜕变。“文学社的老师曾感慨,没能带我们走上投稿创收之路。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埋了半辈子。”毛小雨说。

2008年,一次北京之行启迪了毛小雨创作的旅程。站在天安门前,她目睹一群教师带着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孩子们仰望国旗的眼神令她心潮澎湃。“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教师的故事就是时代的故事。”回望自己亲历的乡村教育变迁,她提笔开始创作《太阳底下》。

真实与虚构的交织:在泥土中提炼教育史诗

翻开《太阳底下》,李官庄中学的破败校舍、转学风潮、教师间的争执与扶持,无不充满鲜活的现实质感。面对采访人员“是否取材真实事件”的提问,毛小雨笑着翻开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三十多年来的教育见闻:漏雨的教室、为建校舍奔走的校长、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学生……“赵记苹身上有千万个乡村教师的影子,陈向东校长是教育改革者的缩影,而高晓明、柳音美这样的学生,我曾亲眼见过他们的眼泪。”

小说中“教学楼之梦”的线索尤为动人。赵记苹反复梦见气派的教学楼,校长陈向东在困境中筹款建校,这些情节源自毛小雨的真实经历。“2006年,我们的学校刚刚建成了一座新的教学楼,而学校面临着合并,老师们在新校舍前合影时,有位老教师突然蹲在地上泣不成声。他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写出我们在旧校舍奋斗的经历。’”这句话成为小说中“建楼工程”的灵感来源,也成为毛小雨书写教育故事的动力。

教育的本质是爱:让每个角色闪耀人性之光

在人物塑造上,毛小雨坚持“从生活中长出血肉”。即便是着墨不多的配角,如圆滑的教导主任沈英杰、娇气的新教师周虹,都被赋予立体的人格。

这种创作理念源于她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建教学楼、修花园、搞绿化,所有工作的终点都是育人。当学生多年后回首校园,记起的不是奖牌证书,而是老师某个温暖的眼神,教育才算真正成功。”

这种平衡体现在小说结构的设计中:十二卷的鸿篇巨制,既描绘“残酷现实”中的矛盾冲突,也记录“劳动创造”“飞向梦想”的奋斗历程。正如书中那句“梦想成真总要付出代价”,毛小雨希望通过赵记苹们的挣扎与突围,展现教育工作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

后记:照亮更多“太阳底下”的故事

泛黄的作文纸上,稚嫩的笔迹写着:“我的班主任老师,像太阳一样温暖。”这是她三十年前学生的习作。“写作《太阳底下》,是想告诉所有教师:你们的付出,终将在某个孩子心里种下太阳。”

“如果这部小说能让社会多理解教师的困境,多去关心学生的生活,便是它最大的价值。”窗外春光明媚,照在她珍藏的师范毕业合照上,那些年轻的面庞,仿佛与书中的李官庄中学师生重叠,共同诉说着教育者的永恒追求:在太阳底下,播撒光与希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