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承德兴隆县的农村文化站里,一个坚持原则的年轻人领着微薄的薪水近20年;在北京的商海沉浮中,一个始终怀揣文学梦的生意人默默耕耘;一部沉淀十余年的长篇小说《老马的非典型往事》终于问世。作者周子强,这位曾经自嘲“一肚子才华、一肚子不合时宜”的62岁作家,用半生的坚守与思考,完成了一部“中国人的精神档案”。
从农村少年到文学追梦人
周子强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时代的印记。13岁时随家人从河北省唐山乐亭县迁至河北兴隆县农村,早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那时候干活,和自己一样大、干活不如自己的同学挣9.5个工分,我只得2.5个。”谈起挨欺负的往事,他语气平静,有往事如烟、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淡泊。
高中时期,他完成了人生第一部长篇小说,却因觉得不是同类题材中最优秀的最终放弃发表。是的,他不能容忍自己的不优秀、不脱颖而出。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他的淡泊名利却似乎是纯天然的。“写作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鲁迅的作品成为他的精神指引,“那种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气,正是文学应有的样子”。
写作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
“以前我习惯深夜写作,但这让原本睡眠不好的我睡眠更加不好。后来我硬是改成了在阳光下写作。”谈起创作习惯,周子强认为“没有改不了的习惯”。从2007年萌生创作念头到最终完稿,这部作品经历了十余年的沉淀。
《老马的非典型往事》以与共和国同龄的老马为叙事主体,以“我们县”为主要叙事范围,以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为叙事重点,全方位、全生态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前后“我们县”各行业、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小说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语言,在追求“原汁原味真实”的同时,也追求《清明上河图》式以“工笔”写意的中国画效果。小说的语言充满张力和画面感。我们举例——“这天中午,天照例晴的一丝不挂,风更是躲到了老远山西。只有蝈蝈、知了这些虫子们在口干舌燥、不厌其烦地交相歌唱。”、“下了班车,进入东牛圈子北沟,一面不大不小的水库耀眼地走进眼帘。沿着水库继续往北,一条漫不经心的山路时而山坡、时而山谷、时隐时现、飘飘扬扬地走向高处。”、“这天是礼拜天,老马轮休,因为剧场全天循环放映一部战争片,老马的房间里枪炮声不断。冒着枪林弹雨睡完午觉,已经快4点了。”……这样的语言俯拾皆是,让人手不释卷。
《老马的非典型往事》:一个人的共和国史。
小说主人公老马是一个在时代浪潮中随波逐流的普通人。这个角色的原型来自周子强的一位朋友——一位文化工作者。“老马的故事里有太多人的影子,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相。”
书中第五章“老马的转干历程”尤为精彩,通过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起伏,折射出社会的复杂面貌。“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让人思考,让人看到表象之下的真实。”周子强说,“就像莫言说的,文学要有批判精神,但更重要的是呈现真实。”
“ 希望作品能引发思考 ”
令周子强欣慰的是,不仅是同龄人,许多80、90后年轻读者对《老马的非典型往事》也产生了强烈共鸣。“时代在变,但人性的本质是相通的。年轻人可能不了解那个年代的具体情况,但他们能理解老马的苟且和选择。”
对于下一部作品,他计划创作一部人物传记。“写作就像登山,每一部作品都要比前一部站得更高。”谈及文学理想,他说:“好的作品应该像一面镜子,让读者看到自己,也看到这个时代。”
从农村文化站到文学创作,周子强用半生的时间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跋涉。他的文字里既有生活的厚重,又有人性的温度。正如他所说:“写作不是为了说教,而是为了记录这个时代普通人的精神轨迹。”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这样的记录显得尤为珍贵。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