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在上海开幕,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旗舰——星瀚H醇氢电动重卡携远程醇氢电动家族及醇氢生态首次登陆上海国际车展,这款霸气科幻的超级重卡,在一种眼花缭乱的乘用车中格外显眼。与此同时,在关注汽车技术的人眼里,它还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水平真正超越了国外,铸就了我们自己的技术护城河。
展现新能源硬实力,远程星 瀚 H 醇氢电动重 卡 成为 车展镇场 之车
乘用车代表着技术的高度,商用车则更体现技术的成熟。中国汽车以电动化、智能化的革新,换道超车重塑了世界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然而电动化智能化在商用车领域却未能更进一步,究其原因是技术的成熟度还未达标。如今中国的乘用车以电动、插混等技术实现了对传统燃油车的性能超越,但是面对能耗的考量就暴露了短板:混动亏电油耗大、纯电车续航全靠堆电池都是事实。重卡是所有汽车里最注重能效的一类,多省一份能源,就意味着多增一份盈利。远程星瀚H搭载的醇氢电动动力系统已经在市场上得到用户认可,拥有更低的使用成本和购置成本,用中国智慧重新定义了绿色高效重卡,是先进生产力代表。配合豪华智慧座舱,全面超越了传统欧系豪华重卡,成为了中国版超级卡车。车展现场这款重卡也吸引了大批行业内的专业观众对其动力系统仔细研究。
在经济性方面,远程星瀚H醇氢电动重卡百公里的能耗成本与纯电重卡相当,仅为氢燃料电池重卡的一半。同时星瀚H醇氢电动重卡的购置成本为新能源重卡最低,同级氢燃料电池重卡的价格是醇氢电动重卡的2.2倍,而纯电重卡购置成本为醇氢电动重卡的1.2倍。
干线重卡用户关注的续航方面,远程醇氢电动重卡星瀚H以“1500公里超长续航”的极限性能和成本优势,彻底颠覆了商用车领域对新能源动力“低效、短腿”的刻板印象。
远程星瀚H汇聚智慧座舱、EEA电子电气架构、组合驾驶辅助、线控底盘系统和醇氢电动核心动力系统,为用户带来零碳陆运新体验。醇氢电动1500公里续航,拥有绿牌路权,满足干线物流、快递快运、大宗物流、危化品运输等全场景。0.343Cd超低风阻,醇氢电动四大解耦以及集成热管理等技术,实现能耗最优。智慧架构赋能,覆盖人、车、货、能源补给等全链条物流运营。智慧座舱设计,重卡复合装甲、碰撞安全保护及电子后视镜、智能交互、Face ID等功能融合,驾乘更轻松安全。M(日间商务舱)、L(豪华头等舱)、XL(旗舰旅居舱)三种系列驾驶室可供选择,11立方米旗舰旅居舱,配置独立淋浴房、厨房等空间,打造房车级生活体验,让“家”触手可得。
新燃料/新动力,2 0 年研发诠释何为真正向研发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是吉利旗下三大整车主业之一,此次车展大放异彩的星瀚H,正是吉利深耕20年的甲醇汽车技术的成果。从能源端开始,探索二氧化碳+氢,结合绿电制备绿色甲醇,到重卡、轻卡、客车、VAN等全品牌醇氢电动商用车以及乘用车的开发,再到车辆应用、甲醇能源运输加注等全产业链。吉利这场全产业链的革新,是正向研发的最好诠释。
醇氢电动技术如今也被汽车行业的主流供应商认可,纷纷加入醇氢电动的供应链,此前,远程已经与采埃孚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更有竞争力的醇氢电动商用车。而在最近,远程又与博世达成战略合作,更是为醇氢电动带来最强赋能。不仅是零部件企业,国内的其他整车企业也纷纷加入醇氢电动的朋友圈,解放、陕汽、重汽等品牌都已经布局了甲醇重卡的产品。
在商用车上全面搭载的醇氢电动技术,可以说是商用车新能源化发展的最优解,它是在电动化基础上,把甲醇燃料和甲醇发动机作为能量的储存和转化的单元,充分发挥了甲醇液体能源能量密度高、补能便捷、安全可靠等优势,一并解决了燃油增程不减碳、不经济,纯电续航不足、补能不便、重量较大、低温衰减、成本高昂等主要痛点,是新能源汽车的理想构型,是电动化的升级。对比氢燃料,醇氢电动更利用了甲醇储氢能力强的优势,是氢能在汽车领域最经济方便的方案,是氢燃料可以不依赖补贴的商业化技术应用,是更加符合国情更可持续的新能源技术路线。
本次上海车展,远程还正式发布了全球首款醇氢电动大VAN——远程醇氢电动超级VAN,完美补全了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醇氢产品谱系的最后一块拼图,标志着“醇氢电动家族”的正式诞生。远程醇氢电动超级VAN搭载高效增程器+高效集成电驱,其热效率、发电效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不同运行场景下,系统能够自动匹配最优控制策略,确保车辆运行醇耗和电耗最优,将进一步满足长途和高频用车用户的需求。并且基于远程超级VAN车型原有的零碳基因,醇氢电动超级VAN在绿醇制备技术以及醇氢电动动力形式的加持下,将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零碳。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已经推出了醇氢电动重卡、轻卡、客车、VAN等产品,全面覆盖商用车全场景,技术成熟度及投放规模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远程针对非道路、船电应用场景需求,打造了高效醇氢电动系统,为工程机械、内江河船舶、发电机组等场景提供动力。目前搭载醇氢电动动力链的矿卡已在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河南多地投入使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