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能源革命的使命与实践逻辑 —兼论传统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新时代能源革命的使命与实践逻辑 —兼论传统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4-25 09:0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能源革命与“双碳”战略交织的新时代,火电企业作为我国能源体系的“压舱石”,既面临着能源结构转型的深刻挑战,也承担着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战略使命。作为兼具政治责任与经济责任的市场主体,火电企业亟需以系统思维重构发展逻辑,探索出一条“保安全”与“促转型”相统一、“稳存量”与“拓增量”相协同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本文从战略哲学、创新范式、治理变革三个维度,探讨火电企业转型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战略哲学重构:在能源革命坐标系中锚定价值定位 。一是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能源体系的革命性变革,不意味着对传统能源的简单否定,而是要求火电企业重新定义自身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价值坐标。其“不变”在于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根基作用,其“变”在于从“规模主导”向“功能主导”的转变。必须清醒认识到,新能源的波动性与间歇性特征,决定了火电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承担基础负荷保障和灵活调节的双重功能。这种功能价值的重塑,要求火电企业既要坚守“以电为基”的立业之本,又要主动适应“调节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转换。二是 践行“破与立”的系统思维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刚性约束,倒逼火电企业打破“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建立“清洁高效”的新型发展范式。这种转型不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彻底摒弃,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革新,实现能源效率革命与碳排放解耦的“创造性转化”。需要统筹“存量优化”与“增量创新”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通过机组灵活性改造、超低排放升级等手段挖掘传统资产潜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碳捕集、多能耦合等前沿技术,为行业打开新的价值空间。三是 构建“近与远”的动态平衡 。能源转型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了火电企业必须建立“短期保供”与“长期减碳”的协同机制。在电力市场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既要通过容量电价、辅助服务市场等政策工具确保现有机组的经济可持续性,也要前瞻布局绿电制氢、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业态。

创新范式跃迁:以技术革命驱动能源生产方式的质变 。一是 技术创新逻辑的哲学转向 。传统火电技术创新遵循“效率优先”的单向度逻辑,聚焦于提升单位能源的做功能力;而在“双碳”目标下,技术创新必须转向“效率-环保-灵活”的多维价值体系。这种转向要求突破“就火电论火电”的思维局限,将技术创新置于“源网荷储”协同互动的系统框架中。例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机组运行状态的动态优化,不仅提升发电效率,更增强对电网波动性的响应能力,使火电机组从“被动跟随者”转变为“主动调节者”。二是 跨界融合创新的生态构建 。能源革命的深层突破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火电企业需要打破传统技术壁垒,建立“火电+新能源”“火电+储能”“火电+数字化”的融合创新生态。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通过系统集成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例如,将火电机组的调峰能力与储能系统的快速响应特性相结合,构建多时间尺度的灵活性资源组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火电与分布式能源的智能协同,形成虚拟电厂的新型组织形态。三是 创新风险管理的辩证把握 。前沿技术研发必然伴随不确定性,火电企业需要建立“战略定力”与“试错容错”相结合的创新管理机制。通过设立创新风险准备金、建立阶段性评估调整制度,在确保主业稳健运行的前提下,为颠覆性技术探索保留战略窗口。这种风险管理哲学的核心,是在“守正”与“出奇”之间把握动态平衡,既避免盲目冒进,又防止因循守旧。

治理体系变革:党建引领下的企业现代化转型 。一是 党建与治理的深度融合机制 。对于火电企业而言,需要将“双碳”目标的政治要求转化为公司治理的内在要素:在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中嵌入碳排放约束条件,在董事会战略决策中设立绿色转型专项议题,在经理层绩效考核中增加碳强度指标。二是组织能力重构的价值导向 。传统火电企业的组织能力建立在规模化生产的工业逻辑之上,而转型期企业需要培育“敏捷响应”“跨界协同”“持续学习”的新型组织基因。这要求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专业的柔性攻关团队;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将创新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纳入核心考核维度;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通过知识共享平台促进隐性经验向系统能力的转化。在此过程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能够为组织变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执行力保障。

在历史接力中书写火电新篇 。作为新时代的火电人,我们既要传承“点亮万家灯火”的初心使命,更要锻造“引领能源变革”的开拓精神,以理论清醒保持战略定力,以创新勇气突破转型瓶颈,以治理智慧凝聚发展合力,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大唐贵州发耳发电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飞)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