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伯乐故里看“县城文旅+高校学子的联名推介新花样”

从伯乐故里看“县城文旅+高校学子的联名推介新花样”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4 09: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山东省成武县推出“高校学子助力成武文旅‘玩’出新花Young”的主题活动,迎来了首批特殊的“文旅推介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服务团的12名中外硕博学生。他们依托成武县特色文旅资源,展开“沉浸式+互动式”推介实践,通过民国风潮、非遗文化、直播推介、乡村文旅感受“伯乐故里,水韵新城”的别样魅力。

跨时代的对话,唤醒当代青年的奋发之志。在市级文保单位成武县国民女子学校,身着蓝色斜襟学生装的人大学生立于课桌前,喊出了“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朗朗口号。镜头前,年轻学子铿锵有力的誓言与成武百年前爱国青年的声声诵读,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人大国学院硕士生肖清三感慨道:“在学堂里的沉浸式打卡体验,让我聆听到了百年前的历史回响,更深刻牢记了教育兴国的时代重任。”高校学子深挖特色县域文旅资源,用创意镜头“还原”历史场景,聚焦体验过程的“真实感”,在推介中唤起情感共鸣,带动游客加入妆造游等体验式的文旅潮流。

非遗魅力再升温,触碰县城文旅的文化脉搏。成武县伯乐文化旅游嘉年华开幕式现场,白酥鸡、酱大头、成武酱牛肉等传统美食与曹州泥偶、刻瓷等手工艺一并亮相,呈现原汁原味的成武非遗魅力。“我是白酥鸡,我不同意你减肥!”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硕士生齐芳萱仅用几句网络“热梗”,就让手中的非遗美食成为了游客们争相品鉴购买的“香饽饽”;人大尼泊尔籍博士生阿林尝试刻瓷制作,在省级非遗传承人楚成文的指导下,切身感受“刀尖起舞”的刻瓷美学,引得围观人群惊叹:“外国人也来成武学非遗!”高校学子的“加盟”推动了县城非遗文化传播能力的快速提升,加速了非遗进校园、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带动了一波高校“文旅热”。

借力实景优势,直播间里畅叙诗情画意。暮色点染万亩城湖,文亭波光揽尽璀璨灯火。伴着美丽的夜景,人大博士生服务团成员们身穿汉服乘着画舫,开启了湖上文旅推介直播的新体验,迫不及待地与直播间的朋友们分享这座宝藏城市。当主持人张楼镇镇长卢玫提到“请说出一个非来成武不可的理由”时,人大哲学院硕士生郝玲给出了她的答案:“用一个关键词回答就是‘浪漫’。与朋友相聚于此,远离压力,净化心灵,沐微风而歌,披月光而行,这便是独属成武的中国式浪漫。”高校学子用青年人的话语体系将“小城文旅”娓娓道来,摒弃快节奏的直播路线,以松弛感拉满的“慢直播”形式,吸引4000余人次观看,收获点赞数达两万,成功撬动了伯乐故里火“出圈”的"流量密码"。

解码乡村文旅产业,共探乡情与经济协同发展之路。人大博士生服务团走进成武县张楼镇、党集古镇与汶上集镇洪楼村解锁农文旅融合的“振兴密码”。张楼镇创新实践“康养旅居”协同发展模式,实现文旅产业温度与银发消费经济双提升;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党集古镇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留住文化根脉;汶上集镇洪楼村人居环境优美,更有大锅台、八抬大轿、乡间动物园等特色文旅产品,吸引游客在乡趣体验中唤醒田园记忆。高校学子俯身基层,调研乡村文旅“全场景”,针对地方发展困境问诊切脉,感悟成武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智慧——用文化乡愁的软实力,锻造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从百年学堂到非遗工坊,从湖上诗行到阡陌新篇,成武县正以“伯乐文化”为魂,书写文旅融合新篇章。高校学子走入成武,以新青年视角,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间通过游玩经验分享的形式,邀请广大师生、网友共同赏夜色、品文化、享盛宴,共绘“月光水城”的璀璨画卷。与高校学子联名,成武县的创新推介方式也为县城文旅的发展和推广打开新思路。

(文/齐芳萱 肖清三 郝玲)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