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黄新宇 通讯员 陈瑞 周霄航 滨州报道
“通过‘双聘制’柔性引才模式,我们成功推动了13项校企合作项目落地,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千万元,破解了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在山东省阳信县高端化工产业园内,阳信智汇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闫洪康表示。
近年来,随着科技与产业升级加速,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激增,但传统引才模式难以突破地域、体制等限制。阳信智汇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人才强国战略,创新探索“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引才机制,以“双聘制”为抓手,打通产学研用通道,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破冰,构建协同引才“新生态”
“单靠企业‘单打独斗’,难以解决编制、薪酬等体制壁垒。政府搭台、政策护航,才能让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阳信县出台《阳信县招才引智激励办法(试行)》,聚焦生态肉牛、高端化工等主导产业,建立“人才+技术+项目+资本”融合机制,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在此框架下,阳信智汇人才联合政府部门走访186家规上企业,梳理“技术需求清单”,通过“揭榜挂帅”,吸引高校团队“带技术入驻”。2024年,第二届创新创业大赛促成泉玉种业、东泰精密等企业与滨州职业学院、临沂大学达成合作,耐盐碱丹参种质选育、薄壁阀门精密铸造等3项技术成功转化,填补了行业空白。
“我们推行‘阶段性驻企+远程协作’模式,既保障高校科研任务,又满足企业技术攻关需求。”临沂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王贤龙作为“双聘”专家,带领团队为东泰精密攻克熔模铸造技术难题,助力企业年产能提升30%。
创新服务,激活人才价值“强引擎”
如何让人才“名利双收”?阳信智汇构建了“基本薪酬+项目提成+技术入股”的激励体系。鲁东大学某团队通过“技术入股”参与国资中医药耐盐碱丹参项目,享受产业化收益分成,团队负责人赵岩秋表示:“这种市场化机制让科研价值看得见、摸得着。”
为破解人才后顾之忧,集团提供全流程保障:为海外引进的25名高层次人才定制安家方案,协助办理子女入学、配偶就业;设立“技术经纪人”岗位,全程跟进项目落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每个环节都有专业支持,让创新少了阻力、多了底气。
智汇未来,书写人才兴县“新答卷”
柔性引才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效机制。阳信智汇人才将深化“双聘制”改革,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推动“高校智力”全域赋能。随着新一批“揭榜挂帅”项目启动,更多科研团队将加入阳信产业升级浪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阳信县正以政策创新破除壁垒、以精准对接激活效能、以生态优化近悦远来,书写新时代县域人才工作的创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