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成长江流域特有珍稀植物保育基地

中国建成长江流域特有珍稀植物保育基地

来源:新华网 2025-04-23 07: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武汉4月22日电  题:中国建成长江流域特有珍稀植物保育基地  

新华社记者余国庆、李思远、范源辰

暮春时节,三峡工程右岸巨大的土石副坝下,两条清澈小溪缓缓流淌。吴锦华带着记者走过漫水桥,来到一处苗圃,眼前的各式花草林木繁茂悦目,仿佛置身“植物王国”。

这里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宜昌基地,大量三峡地区珍稀和特有植物在此得到保护繁育。

“你看,树上的那些白色树叶,像不像一只只小白鸽?”顺着吴锦华手指方向仰观,在一株四五米高的珙桐树苗上,翠绿新叶间夹杂着淡白色叶子,白叶包裹着紫色小球。微风拂过,白叶轻盈飘动。

这是中国特有的一级珍稀保护植物珙桐,生长在长江流域高山深处,是冰川时期幸存下来的孑遗植物,数量稀少,有“活化石”之称。春末夏初,珙桐花开,形状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西方植物学家称其为“中国鸽子树”。

“白色的其实是苞片,中间那个紫色小圆球,才是珙桐真正的花。”吴锦华说。

回归野外的疏花水柏枝生长旺盛(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志伟 摄

长江三峡地区素有“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之称。基地紧邻三峡大坝,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在这个现代化植物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还能接受科普教育。

吴锦华是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宜昌基地的负责人。“眼前的这片珙桐树苗是中心繁育的第二代品种,今年再次开花结实,进一步验证了珙桐迁地保护的成功,这几年已繁育上万株树苗。”

三峡工程建设前,中国政府发布《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要保护受影响的长江珍稀物种,珙桐、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等都在列。

“生物多样性保护从一开始就在三峡工程建设的考量范围内,生态保护的工作在工程开工前就已开展。”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桂云说。

宜昌基地的珙桐母本是从长江上游迁来保护的,黄桂云仍清晰记得寻找它的经历。“2007年长江野外考察时,在上游一处海拔1000多米的滑坡体上,发现了5株珍贵的珙桐,它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迁地保护。”

从事植物保护与研究近30年来,黄桂云见证了三峡工程和长江上游梯级电站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同步开展。多年间,黄桂云和团队科研人员深入长江两岸的陡峭山地,抢救和保护的珍稀资源植物,目前已达2080种,母本植物3.1万株。

科研人员还利用分子遗传技术探寻珍稀植物“生命密码”,初步建立起植物微体基因库,攻克近百种珍稀资源植物的繁育难题,繁育苗木30万余株。

“截至目前,当年环评报告提到的可能受三峡工程影响的植物,全部得到有效保护,无一灭绝。”黄桂云说,“我们的保护工作已从三峡延伸至金沙江,在长江上游的向家坝水电站再建一座珍稀植物园,从而创建了中国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长江流域特有珍稀植物保育基地。”

为了让长江的绿色种子有个安全的“家”,三峡集团已投入近6亿元,目前保护工作仍在继续。目前,研究中心已将繁育的6.1万余株珍稀植物回归长江两岸,用于生态修复。

“让这些物种回归长江,补充野外种群,在长江大保护的生态修复中发挥作用才是最终目的。”从2020年起,中心研究人员李林宝就开始在宜昌胭脂坝,进行三峡特有珍稀植物疏花水柏枝的回归长江试验,目前成活率超过90%。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宜昌基地繁育的丰都车前(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志伟 摄

“疏花水柏枝是‘潜水高手’,夏季汛期时休眠,秋冬枯水季水位下落后,它又‘苏醒’过来,主要生长在三峡沿岸水位在70至155米间的潮间带上,能固土护岸,对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生态保护有重要的作用。”李林宝说。

不久前,李林宝和同事们再次将自主繁育的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秋华柳等6种、4000多株珍稀植物种植到三峡库区童庄河消落带的江心小岛上,让它们重归自然。

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还选送丰都车前种子,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行太空育种,这批“天选之种”的数千株幼苗于2024年3月和2025年3月两次回归野外。

“珍稀植物回归自然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将持续监测研究,让它们逐步适应自然,繁衍生息。”黄桂云说。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