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16日,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22级工业设计系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师生一行奔赴粤港澳大湾区,开展为期十天的专业考察。本次行程覆盖深圳、广州两大设计之都,通过设计机构交流、制造企业探访、传统文化考察与设计项目实训等,构建起贯通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察:洞察设计就业机会
广深之行,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设计行业的就业机遇。潮玩展上,创意表达与数字编程、文化叙事与社群运营,都是设计师展现价值的战场;深圳工业展览馆里的高新技术产品,展现科技力量的同时,也折射初设计的光芒;低空经济展区里的各种无人机应用场景则预示了另一个新兴风口和设计机会;而在中国工业设计城,更让同学们看到创意与产业共舞的成功与掣肘,以及智能化趋势下提升用户体验、完善适老设计的巨大设计空间,凸显行业对“交叉复合型、卓越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趋势。此外,广州永庆坊的广绣、铜艺等非遗活化项目,广东省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与文创开发等,为同学们呈现了将传统文化设计转译的时代魅力,启发大家在地寻脉、激活文化基因库,并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消费场景。同学们纷纷表示:未来的设计就业,既需要拥抱智能科技,更要深耕文化创新;在文化褶皱里捕捉需求微光、用设计思维托起创意重量,在跨界融合中开拓新的可能。
研:研讨职业发展路径
设计职业发展正呈现多维进化趋势。本次专业考察通过三种不同类型的设计公司参访与交流,为学生们勾勒出特色鲜明的不同职业成长路径。深圳甲古文公司深耕酒类包装设计,注重设计师需兼具文化解码素养与商业转化能力。佳简几何作为业界翘楚,致力于“持续创造差异化”强调设计审美素养,尊重产品使用逻辑与商业逻辑。而浪尖设计集团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要求设计师具备极强的跨学科学习与沟通能力,其倡导的“T型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深度与跨界协作能力作为职业跃升的双引擎。
值得关注的是,来自大疆的设计师在分享活动中指出AI协同赛道,提醒同学们需掌握新工具,将传统设计思维与算法创造力相结合。同学们在对话行业最前沿的研讨过程中,明晰了当代设计人才的成长坐标系,其核心在于:在坚守专业本底的同时,持续拓展能力边界,方能在变革浪潮中锚定价值坐标。
同学们探访甲古文公司,与设计师交流
同学们在浪尖集团与设计师交流、研讨
观:近观智能制造现场
在“观”环节,师生们先后参访了创维集团、东风日产生产基地与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入体会智能制造环境下的工业设计。
在创维集团,同学们参观了智能电视生产线,从屏幕组装到整机调试,大量的无人工序都展现出智能制造的精密与效率,可旋转智能屏、便携电视等产品设计如何对接科技与用户需求等等。在东风日产花都生产基地,冲压车间的高精度机械臂、焊装车间的自动化流水线,以及57秒一台车的组装效率,让同学们直观体会到现代汽车制造的智能化水平。此外,“天马行空”艺术装置以解构的汽车零件呈现工业之美,进一步拓展了设计思维的边界。粤港澳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则聚焦“设计+制造”的衔接痛点,构建全链路服务模式突破设计“落地瓶颈”,解决从创意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该板块让同学们认识到,面向智能制造的产品设计必须兼顾创新性与可量化生产性,得加强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实践。
设:音乐耳机设计实训
在为期两天的企业实训中,同学们分成十组实战,深入体验了消费电子产品的创新流程。从用户需求调研出发,分析耳机在健康监测、智能降噪、语音交互等多场景的应用可能,并深刻体验AI技术的运用与CMF设计的关键作用。这场实训像一次设计版的“极限挑战”,每个环节都在提醒同学们:真正的智能设计不是炫技,而是要像老友记里的“钱德勒”,既懂技术又会讲笑话。实训结束离开时,背着沉重的电脑包,工业设计班孟权感慨道:“以后想要做智能穿戴设计师,我还需要提升很多能力呀,既要懂用户体验,也要了解技术边界,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吧!”
“这次考察像打开了一扇触摸行业脉搏的全景天窗”,学生代表李贝如是说。这场融合产业观摩、职业研讨、文化感知与实战演练的研学之旅,既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更是设计思维与产业需求的深度碰撞。师生们以脚步丈量设计边界,也是工业设计系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持续培养交叉复合型、卓越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重要写照。
文:王佳璇 于子茜 汪诗涵
图:翁春萌 雷 鸣 朱巧玲 陈 语 屈满满 洪雨璐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