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扎根田野 电力赋能振兴 高山村走出"产才融合"新路径

科技扎根田野 电力赋能振兴 高山村走出"产才融合"新路径

来源:固原新闻网 2025-04-21 16: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一个名为高山村的小小村落,正在以科技与电力的双重力量,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这里,村党委书记颜泽菊与四川农业大学的周伦理团队紧密合作,将曾经的废弃养猪场改造成全国首个校地共建的川农牛科创农庄,赋予农田新的生命,使其成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田和转化场。

周伦理院长和他的团队,秉持着“论文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写在土地上”的理念,将实验室中的高端水稻品种引入高山村,让科技的力量在广袤的田野上生根发芽。水稻专家朱军带领村民创新实践“蒜稻轮作”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将曾经每斤仅售3元的大米价格提升至12元,显著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村集体也依托科创农庄,实现了年保底增收2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3.93万元,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实惠。

电力的现代化改造为高山村的乡村振兴插上了翅膀。村民们可以实时与专家进行互动,农技指导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转变为高效的“屏对屏”指导,科技的便捷性让农业生产的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颜泽菊自豪地表示,现在高山村的田间地头,到处都能感受到农业专家的智慧与力量,科技的触角已经深入到每一寸土地。

高山村的转型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升级,更是从单一农业村向科创服务村的跨越。稻田上空飘着的物联网传感器,大棚内跳动的数字农业脉搏,这些都是科技与电力融合的生动例证,它们共同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引力场”。

周伦理院长对于高山村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要让高山村成为农业科创的‘引力场’!”在电力的有力支撑下,科技的种子在高山村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昔日的小山村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朝着“成渝农高科创第一村”的目标坚定迈进。高山村的成功实践,无疑为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产才融合”新样本,科技与电力的双重力量,正在这片田野上书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