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北松溪县茶平乡烟田笼罩在袅袅晨雾中,福建省南平市松溪县兴农农机合作社农机手杨宽堂,正驾驶着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自走式施肥起垄一体机来回穿梭。随着机械的轰鸣,30亩连片烟田的起垄作业有序推进,手机端实时跳动的作业轨迹数据,与五年前 “铁牛趴窝” 的传统耕作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从“农机闲置”到“订单激增”:数字化平台激活生产效能
“叶哥,你这30亩地今天保准能整完!”老杨冲着田里喊了一嗓子。五年前可不敢说这话,那时候合作社的七台农机常窝在棚里生锈。记得2019年春耕,叶勇德的父亲急得满嘴燎泡——20亩烟田等着移栽,可是地块分散,四个村子的机耕手集体“撂挑子”。最终依靠人力连夜抢工才完成作业,期间更累垮两台农机。
这种 “农机睡大觉” 的窘境,在 2023 年冬迎来转机。松溪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烟技员告诉村民,说可以在手机上搞服务预约。起初大伙儿直摇头:“咱大字不识几个的地头郎,哪玩得转这些!”可当看到叶勇德这个大学生烟农第一次用手机下单就约到隔壁镇的植保队,老杨坐不住了,拉着队长徐仁宝去镇上学了三天,终于弄明白怎么在平台上接单派活。
而今合作社农机成了“香饽饽”,今年春耕,合作社老杨的北斗导航起垄机接了跨三个乡镇的订单,今天起垄完叶勇德家的连片烟田,明天就能转场到山那边的散地。去年合作社收入翻了番,新添了两台带植保无人机。
图为合作社农机手杨宽堂驾驶条施肥机进行耕作。陈玲供图
数字技术重塑生产链条:从 “汗水农业” 到 “数据农业”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松溪烟田的耕作图景正经历系统性变革。合作社队长徐仁宝展示的 “智慧账本”,已取代传统皱巴巴的纸质台账,通过电子系统自动统计作业数据,彻底消除了工时核对纠纷,作业效率翻倍。烟农叶勇德现场演示的 “指尖上的农事服务”,涵盖烟叶交售预约、农业贷款办理、种植技术指导等全流程服务。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年轻一代烟农的 “传帮带”,老年烟农逐步掌握数字化操作技能,数字化鸿沟在基层得到有效弥合。
传统农业的现代转型:从 “人力密集” 到 “科技增效”
数据显示,2024年兴农农机合作社累计完成无人机飞防作业3万亩,机耕作业近4000亩,机收水稻近7000亩,无人机施肥3000亩,带动600多户烟农实现户均增收达100万元,烟农生产成本每亩降低了100多元。
图为植保无人机开展飞防作业。陈玲供图
变化不止于收益。在烟叶烘烤环节,“云烘烤” 系统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作业模式。烘烤师李光飞介绍,现在种烟能线上办理贷款、保险,专业化服务覆盖烟叶种采烤分收一条龙。比如烟叶烘烤,过去烘烤季节,烘烤师需要差不多每2小时巡查一次烤房,手动记录一次温湿度数据,并现场指导司炉员调整参数,要奔波于多个烤房之间,每天要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
如今通过手机端“千里眼”,可以实时监控所有烤房,查看烤房的温湿度、风机状态等数据,并通过手机接收异常预警(如温度骤降、设备故障),快速定位问题。云烘烤软件的应用,通过数据驱动和智能预警提升了烘烤质量与效率。
图为烘烤师指导烟农查看烤房自控仪。陈玲供图
暮色渐浓,合作社墙上的标语映着晚霞:“让数据成为新农资”。从“牛铃叮当”到“北斗导航”,新时代农民正用数字化转型回答着千年农耕的新命题。随着5台新农机加入战队,这个春天,更多“智慧种子”将在闽北红土地生根发芽。(陈玲 刘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