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坚守过最长的一个兴趣爱好是多久?
三个月?三年?或许是五年,但对于退伍老兵冯健波来说,这个答案是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东塘镇一塘村,有一家看似普通却温暖了整片乡邻的小店。二十年来,退伍老兵冯健波以军人的赤诚与坚守,将这家不起眼的乡村小店经营成了村民们的“暖心驿站”。从2005年开业至今,他始终践行着“诚信为本、服务为民”的朴素信念,不仅用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乡亲们的日常所需,更以军人的责任担当默默守护着这片乡土。
一家小店照亮乡村生活
2005年6月,冯健波脱下军装回到湘阴县一塘村,发现村里的留守老人为了买一袋盐、一瓶酱油,常常要蹒跚步行两小时去镇上。那一刻,这位老兵心里一酸:“乡亲们的不便,就是我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他萌生了在村里开杂货店的想法——既能谋一份生计,更能让父老乡亲少走些山路。
不久后,一塘村历史上第一家杂货店在鞭炮声中开张了。“当初开店多亏乡亲们支持,后来烟草公司还专门派人教我经营技巧。”这家不起眼的小店,渐渐成了退役战友的“创业课堂”。同乡退伍兵徐吉安感慨道:“冯叔毫无保留地教我选址、铺货、经营,连货架怎么摆都手把手指导。他总说,当过兵的人,帮人就要实在。如今,这间凝聚着军民鱼水情的杂货店,仍在用柴米油盐的温度,温暖着山村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
一辆三轮温暖一方乡邻
志愿者为冯健波送来锦旗
冯健波的店前总是停着一辆破旧的小三轮,这个老兵每天都要对小三轮进行擦拭,他经常摩挲着掉漆斑驳的小三轮前杠,自豪地说:“这辆小三轮,就是我最好的战友。”这位“战友”陪着他每日穿梭在东塘镇的村间小道上,为村里的孤寡老人送过柴米油盐,捎带过急慌慌快要迟到的小学生,也成为过志愿者团队的“爱心专列”。
2018年盛夏,长沙医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团队进驻东塘镇时遭遇持续高温。冯健波得知这一情况后,连夜用饮用水桶盛满烧开晾凉的井水,然后从村卫生室买了整整两大包藿香正气水,又在瓜田里挑了十来个西瓜放进冰柜里。天未亮,冯健波就迫不及待地蹬着装满解暑物资的三轮车穿梭在五个义诊点。
看见志愿者们经常忙得只能吃泡面,他坚持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为志愿者们准备饭菜,看到志愿者晚上备受蚊虫煎熬,他和妻子急忙送来煮好的驱蚊艾草药包。
“冯叔的三轮车就像移动服务站,哪里有需要三轮车就会出现在哪里,三轮车给我们送来的不只是物资,是满满的感动和爱。”最让志愿者们难忘的是那个暴雨天。山路上滚落的碎石将三轮车掀翻,冯叔右腿被岩石划出寸长的伤口,却用身体护住药箱。当浑身泥浆的他跛着脚出现时,鲜血早已浸透裤管,可他还笑着安慰大家:“药品都好好的!”志愿者们后来才知道,那道伤疤永远留在了他的膝盖上。
志愿活动结束后,当志愿者们送来锦旗致谢时,这位老兵只是憨厚一笑:“当兵时保家卫国,退伍了服务乡亲,都是本分。”如今那辆斑驳的三轮车仍在乡间穿梭,车辙里碾出的,是一条永不褪色的爱心轨迹。
一颗初心守护万家灯火
每逢佳节,村里孤寡老人的门前总会出现冯健波送来的米面粮油;每至开学季,村里的贫困学子书包里总会多出几本崭新的练习册。冯健波有一个泛黄的账本,上面记录着这些年来助学济困的点点滴滴,爱心捐助的钱物早已累计超过三十余万元,每一笔都承载着这位老兵最朴实的初心。
三年前寒冬深夜,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冯健波,村民王叔颤抖地拍打着店门:“老冯,我老伴胸口痛喘不上气了!”冯健波顾不上穿衣抓起药箱顶着风雪冲向王叔家,两分钟后浑身冻得发紫的他终于将救命药塞进了老人嘴里,待救护车赶到时,医护人员连声赞叹:“黄金救援时间抢回来了!”如今王叔老伴逢人就抹泪:“那晚要是没有老冯,我人早就不在了。”
从此,杂货店门口的便民药箱成了“救命站”,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永远贴着“急用免费”的标签。这份守护正在生长出更美的模样:曾受资助的彭静在村小教室黑板前写下“知识改变命运”;徐锋在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据理力争;吴建平直播间的湘阴腊肉订单突破万单——他们身上都跳动着同样的初心。
“你遇到过这么憨的人吗?光顾着别人,从来没有为自己着想。”冯健波的妻子心疼地抱怨着,但看得出来,在内心深处丈夫一直是她的骄傲。
从青丝到白发,冯健波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这位老兵望向店外广阔的田野:我是一名军人,无论身在何处,年龄多大,只要还能动,就要做乡亲们的勤务兵。
晨光中,锦旗上的金字依然闪亮,如同永不褪色的初心,照亮乡村振兴路上每个平凡而温暖的角落。(向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