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零售户李刚拉开卷帘门的声响惊飞了电线上的麻雀。专卖许可证在玻璃门后微微反光,柜台里排列整齐的各色商品在晨光中显得格外鲜艳。这是武汉市蔡甸区一个老小区门口一间不足十五平方米的便利店,老李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三个春秋。对于大多数顾客而言,老李是那个永远在柜台后微笑的老人;而鲜少有人知道,当最后一缕夕阳掠过“健康警示标语”后,这位六十二岁店主的生活才真正开始绽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色彩。
老李的柜台抽屉里永远放着两样东西:一本翻毛了边的《芥子园画谱》和一盒廉价水彩。下午客流稀少时,他会取出画本,对着门口的老榕树勾勒几笔。二十年前一场重病后医生建议他找点“分散注意力的事做”,这个习惯便保留至今。墙上挂着的几幅水墨小品都是他的手笔,有顾客看中想买,他总是笑着摇头:“这哪能卖,就是图个乐。”客户经理李小潮有时候来检查时曾说老李的画里有种“独特的灵气”,这话让他偷偷高兴了好几天。
每周三晚上七点,老李必定准时锁上店门。穿过三条街巷,老年大学的书法教室里总有他的固定座位。班上的退休教师、银行职员起初对这个身上带着淡淡气味的“小店主”保持距离,直到看见他临摹的《兰亭序》才纷纷改观。他在这认识了教古典文学的周老师,两人常在课后就着二两白酒讨论王羲之是否也抽烟——虽然都知道东晋根本没有烟草。
(上图为零售户李刚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
五年前女儿送的智能手机打开了新世界。老李闲暇之余用镜头记录下形形色色的消费者:颤抖着手买最便宜酒的建筑工人,给老伴买戒烟替代品的白发教授……通过和他们的聊天,老李感觉那个镜头都是一个故事。
冬至那天,老李在店里煮火锅招待几个老主顾。环卫工老张带来腌好的酸菜,快递员小刘拎着两瓶啤酒,癌症术后的陈老师特意带了无糖点心。氤氲热气中,众人谈天说地。老李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卖货是生计,活着是生活。”此刻玻璃柜台上凝结的水珠缓缓滑落,像极了那些未能言明的人生况味。
当最后一粒火星在烟灰缸里熄灭,这个城市里数以万计的零售户们正以各自方式寻找生活的出口。有人通过画笔描摹未实现的梦想,有人借文字记录被忽略的细节,更多人只是在日复一日的迎来送往中,小心守护着那份人情温度。这些散落在街角巷尾的微光,或许比任何健康标语都更真实地诉说着:生命应有的丰富维度,从来不会囿于一方柜台。
武汉市烟草公司蔡甸营销部 李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