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家书看传统家文化与当代青年成长

从千年家书看传统家文化与当代青年成长

来源:中国网 2025-04-17 12:3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家文化的育人资源,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团委的大力支持下,4月8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筑家”辅导员工作室组织青年学子走进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开展“寻根家文化”主题活动。此次活动聚焦中国现存最早的家书实物——《黑夫木牍》,通过文物讲解与文化解读,探寻传统家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

【溯源历史:两千年家书见证家国情怀】

在云梦县博物馆“秦汉简牍展”展厅,工作室和同学们首次近距离观摩了出土于睡虎地4号秦墓的《黑夫木牍》。这封写于公元前223年的木牍家书,由秦国士兵“黑夫”与“惊”兄弟在淮阳战场上寄给长兄“衷”,共527字,内容涵盖对母亲的挂念、对妻女的关怀,以及军中缺衣少钱的困境。

【文化基因:家书中的传统价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筑家”辅导员工作室王斌老师解读木牍中“妻善事母”“毋恙也”等质朴文字,揭示了普通士兵对家的责任与牵挂。

家书中“毋恙也”的反复出现,体现了“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孝道。黑夫兄弟虽身处战场,仍以家庭为重,启示当代青年:责任  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秦代军功爵制下,士兵通过战功换取家族荣耀。黑夫兄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的请求,既是生存所需,亦是为国尽忠的间接表达。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同频共振,恰是中华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动注脚。

【当代映照:青年成长的启示】

从“见字如晤”到“屏对屏”:情感的温度

黑夫家书需辗转月余抵达,而当代青年习惯即时通讯。但家书中的“新负勉力视瞻丈人”之语,恰可映照现代青年对长辈的关怀。科技缩短距离,但书信承载的“等待与期待”仍是情感深度的养分。

逆境中的精神韧性

黑夫兄弟面对“伤未可知”的战争,仍以“遗黑夫用勿少”的乐观求援。当代青年在学业、职场压力下,亦需培养“于困境中保持希望”的韧性。

文化认同与责任担当

家书中的“佐淮阳”是保家卫国的使命,今日青年的“强国有我”亦是时代召唤。文化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以传统精神回应现代命题。

除家书外,展览还呈现了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田律》《为吏之道》等文献。其中,《田律》作为现存最早的生态环保法令,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为吏之道》则以“五善”“五失”规范官员行为,成为最早的官员从政准则。从《黑夫木牍》到秦简律令,传统家文化始终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逻辑。家书中的亲情与责任,与秦简中的法治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底层逻辑。”

【传承创新:从家书到新时代家风】

活动尾声,工作室发起“家书新写”倡议,鼓励学生以现代书信形式传承家风,开展“见字如晤” 一封家书活动,活动详情可关注“筑家工作室”公众号回复“家书”即可获取活动链接。

千年家书,一纸情深。从黑夫兄弟的牵挂到当代青年的担当,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以传统精神滋养现代心灵。愿这封穿越时空的家书,唤醒青年大学生心中的责任与担当——见字如晤,家国永传。

免责声明:该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