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技邂逅人文:天津益中学校的智慧教育“双重奏”

当科技邂逅人文:天津益中学校的智慧教育“双重奏”

来源:中国网 2025-04-17 09: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天津,海棠花开的颜色,是粉白色。

在益中,智慧教育的颜色,是人文与科技交织的多彩色......

“如果要让这套系统自动调节室温,你们觉得需要哪些‘黑科技’?”高一年级的信息科技教师高静瑶调出智能家居系统的三维投影,正给学生讲解着科技知识。

后排的一名学生突然举起手:“老师,我昨晚梦到用模糊逻辑算法控制空调——就像给房子装了个聪明的大脑!”教室里哄笑起来,但所有人都在认真思考他的奇思妙想。

这是天津益中学校最常见的智慧教育剪影。作为一所秉承“一中品质”的现代化中学,益中始终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校园里,人工智能不再只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化作点亮智慧的火炬;创新教育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为滋养心灵的露水。

传统课堂邂逅AI魔法

“同学们,如果要让这套系统自动调节室温,我们需要用到哪些算法?”高静瑶老师在课堂上说道。学生们立刻围拢过来,指尖在学生机上划动,编程界面闪烁着探索的光芒。

这堂《系统工程及其设计方法——智能家居管家》课程,是高静瑶老师设计的创新实践课。毕业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她,始终坚信:“技术不是教学的工具,而是激发创造力的钥匙。”

为了让学生触摸前沿科技,高静瑶老师在课堂上引入AI算法、物联网技术和虚拟仿真系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

去年央馆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前夕,高静瑶老师带领学生研发智能家居节能系统。尽管晋级希望渺茫,但学生们依然在比赛的前一天准备到很晚。“尽管我们知道不会进入国赛,但我们依然在向国赛标准上努力,或许这就是比赛的乐趣吧......’”第二天,学生在朋友圈写下这些话令高老师动容。

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恰是AI+教育的生动展示。因为,改变,从敢于探索开始。

用AI听见成长的声音

“Class begins! Today we’ll explore my philosophy...”高二年级英语教师张华聪的课堂总是充满惊喜。

这位曾在国际学校教授剑桥英语的教师,如今将前沿技术与本土化教学深度融合。她借助AI听说课堂,让学生在思辨交锋中提升语言能力。

张老师在大屏上调用查看班级整体和每个学生的朗读报告,针对性纠正错误发音,提升教学效率。此外,张老师还运用计时器、自由投票、随机抢答等多样化互动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有效聚焦了“信息化”教学方式和“个性化”教学成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丰富和探究体验。

一次早高峰堵车时,路上的车主一起45度向右给救护车让道的场景触动了她,她随手拍下照片发到朋友圈。次日,一篇题为《The Sound of Life》的英语作文令她惊喜——学生用英文描写了市民自觉避让的生命通道,用科技传递了人文的温度。

“技术不是替代品,而是放大器。”张华聪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说,“以前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口语测评,现在即时可见;曾经沉默寡言的学生,如今主动发起话题讨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AI背后的温度:学生的科技理想主义

在益中的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里,高一年级的学生时浩钧正专注地调试着无人机编队程序。“当我看到无人机按照我的指令完成任务时,突然觉得学习是一件很酷的事。”时浩钧说道。

这些年轻的创客们用代码书写着理想,用技术传递着温度。

在益中的智慧课堂上,学习轨迹被数据重新定义。初二年级的学生刘翰泽至今记得,语文课上AI系统根据他的错题记录,自动生成了报告。“能精确找到自己的问题,学习更加高效。”他兴奋地说。

这种转变源于学校构建的“三维评价体系”:知识掌握度、能力成长曲线、创新实践指数共同构成学生成长画像。

智慧校园:会呼吸的教育生态

推开益中校门,智慧元素无处不在。

每间教室配备的86英寸智慧黑板集投影、触控、录播于一体,教师随手一划即可调取全国优质课例;人工智能实验室里的小飞机器人与学生互动产生新的乐趣。李蓉副校长介绍:“我们打造的是让技术真正扎根教学的‘黑土地’。”

李蓉副校长介绍,天津益中学校致力于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学校在“AI+教育”方面不断努力,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2023年,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创新实验室”,凭借对创新教育的积极探索、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依托于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团队以及拥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学生们,入选全国“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

站在益中学校的观景台上俯瞰,无人机展示、篮球比赛、健美操比赛......这所坐落于渤海之滨的学府,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但它始终未变的,是对“人”的深切关怀。

正如李蓉副校长所言:“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会考试的机器,而是塑造有温度的思考者。”在这里,人工智能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照亮求知之路的火炬。

当科技遇见人文,当传统邂逅未来,益中学校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教育叙事诗。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