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的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李晓兵已经站在合作社农机库里调试起“镇社之宝”——起垄施肥一体机的液压系统。当指尖划过新刷的“天叶机耕服务队”标识,恍惚间又想起多年前那个决定——从外出务工的建筑工人,变成扎根土地的农机手。如今,作为许昌市建安区李士坊村天叶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天叶农机服务队主要负责人,他正用科技力量为烟农的春耕图景增墨添彩。
“老李这机器可真厉害!”烟农忽桂枝大姐站在地头,看着轰鸣的机器后面,瞬间出现的一条条笔直如线尺的田垄,忍不住啧啧称赞。今年移栽时节,李晓兵带领团队改装的智能起垄机正在烟田里快速作业,不仅将垄距误差控制在两厘米内,还同步完成了施肥、起垄、挖穴等多道工序。
图为研发改进的新式起垄机正在作业 张喜歌摄
“过去,这一百多亩地要三、四天,现在这新机器一响,一天就收工。”忽大姐掰着手指算起账来:“和往年相比,用这新式起垄机每亩能节省60元,仅这一项就相当于赚了6000多元,更别提精准施肥带来的烟叶品质提升的好处。”
这样的变化,始于李晓兵在烟叶移栽季发现的"痛点"。“那时候,看到合作社的烟农们在毒辣辣的太阳下,既要起垄又要施肥还要挖穴,来回折腾太费功夫。”李晓兵皱眉回忆道:“在烟草公司技术团队的指导下,我们一头扎进烟田,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研发历程。”
凭着多年的经验,李晓兵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这里加个漏斗,那里需要调节高度……”经过无数次试验、改进,这台集起垄、施肥、挖穴功能于一体农机设备终于研制成功。“第一天下地作业时,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结果机器表现出色,不但作业效率提高三倍,施肥均匀度提高50%,还解决了手工移栽烟苗深浅不一,成活率不高,后期生长参差不齐的问题,很受烟农们的欢迎,烟草公司还帮我们申请国家专利呢。”李晓兵笑着说。
图为李晓兵和他的新农机 张喜歌摄
农业机械化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推进农机农艺高度融合,许昌市烟草公司建安分公司立足生产实际,加大农机服务政策倾斜,依托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化服务队,积极研发、配置旋耕机、起垄施肥机、灭茬培土机等各类农用机械,同时加强农机技术培训,努力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烟叶生产质效。
“在烟草公司的指导下,我们的专业化服务队不仅服务合作社烟田,还把服务范围拓展到周边群众的农作物生产。现在,机耕队的服务半径已经覆盖周边12个乡镇,年作业面积2万多亩。”李晓兵自豪地说,最让他骄傲的是,去年合作社流转的2000亩烟田,采用加装北斗导航的新式起垄机进行精准移栽后,烟苗成活率从74%提高到了96%,烟叶产量和质量比传统种植提升了两成,合作社种烟收入达1400万元。
从最初的仅有2台手扶拖拉机,到现在拥有微耕机、移栽机、滴管铺膜一体机等32台涵盖耕、种、管、收的现代化农机群;从仅有1个农机手,到现在的5支专业化农业服务队。如今的“天叶机耕服务队”早已今非昔比。李晓兵也成了乡亲们心中当之无愧的“铁司令”。
今年春耕,李晓兵的“科技武器库”又增添了新成员。通过对接智慧农业平台,他的北斗平地机上了卫星导航定位,通过激光扫描能实时分析地形数据。“等烟苗移栽后,全育期植保机将全程‘呵护’每棵烟株,让科技真正扎根土地。”他摩挲着新机器,眼神里满是期待。
夕阳的余晖中,李晓兵站在田埂上远眺。整齐划一的田垄在暮色中延伸,远处机耕队的年轻人正在调试新到的农机。他知道,这些“铁牛”不仅翻耕着土地,更在播种着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未来的日子必将如这春日里的烟田般充满生机与活力。(张喜歌 张东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