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唐宋七言诗选》,从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到陈毅的“旌旗十万斩阎罗”,从“行行重行行”到“不负如来不负卿”,千年的诗情在纸页间流淌。这部诗选的编纂者星桥,并非专业学者,而是一位跨界于金融与法律的“斜杠诗人”。他既是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税务师、律师,又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跨界人生:左手数据,右手诗卷
1986年生于陕西清涧的星桥,自幼浸润在黄土高原的苍茫与厚重中。驻足童年墙上贴着的泛黄诗句,长辈口中吟诵的“床前明月光”,在他心中埋下了诗意的种子。然而,命运并未让他直接走上文学道路。大学时,他选择了财务专业,毕业后进入金融领域,成为精通财务、法务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是冰冷的,但数字背后的世界充满温度。”谈及专业与爱好的关系,星桥用“互补”二字概括。工作培养了他严谨的逻辑,而诗歌则成为他释放情感的出口。深夜加班后,他常独自诵读李白的《行路难》,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境中消解疲惫;生活受挫后,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又赋予他豁达的心境。他说:“诗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心灵算法’,能破解现代人的精神困局。”
编纂初心:从父亲的责任到文化的使命
“最初编选诗集,是为了给女儿一份特别的礼物。”星桥坦言,女儿入学后,每日古诗词打卡让他萌生系统整理经典的念头。“中华诗词是刻在民族骨子里的浪漫,我想让孩子从小触摸最纯粹的文化基因。”
他利用业余时间,从《全唐诗》《宋诗钞》等典籍中筛选诗篇。起初只聚焦七言绝句与律诗,但在研读陆游传记时,发现其七言杂诗同样精彩,遂打破体例限制,增补了《山南行》《关山月》等作品。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纳入“其他”篇章,甚至收录了香港电影《倩女幽魂》中的诗作。“诗歌的魂魄在于情感共鸣,而非形式枷锁。” 星桥说,每个声音都值得被听见。
编纂过程需要的是热爱与坚持,三年间,他精选了近千首诗,七百余题,涉及近一百五十位诗人。“这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扇窗,希望读者推开它,看见诗的月亮,也照见自己的悲欢。”
诗意传承:在快餐时代种一株慢生的松
在短视频充斥眼球的今天,星桥的诗选像一株逆生长的松。书中没有注释与译文,只有干干净净的诗句。对此,他解释:“读诗如品茶,注解是茶艺表演,虽精致却可能让人忘了茶之本味。”他鼓励读者直面文字,在反复诵读中与古人“神交”。
这种理念源自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他认为诗词不仅是语言艺术,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基因。“得意时,我们想起‘春风得意马蹄疾’;失意时,默念‘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些诗句早已融入民族血脉。”特别在诗选“其他”章节中加入的《古诗十九首》和《春江花月夜》等篇章,正是因为它们承载着“中国诗歌最本真的生命感”。
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他提出“三不原则”:不居高临下、不刻意复古、不拒绝跨界。他欣赏《中国诗词大会》的普及效应,也尝试用金融人擅长的“风险对冲”思维解诗:“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沉郁,恰似投资组合中的进取与稳健——古人早参透了平衡之道。”
未来之舟:以扁舟之志载文化远行
诗选序言说到的一叶“扁舟”,这源自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既是人生信条,亦是文化使命。
工作之余,星桥保持着晨起诵诗的习惯。 从注册会计师到“诗词摆渡人”,星桥用行动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流动的生命。正如他在卷首语中所写:“得意时,我们会想起孟郊的春风;失意时,李白会为我们举杯。”这部凝结心血的诗选,不仅是献给女儿的成长礼,更是面向当代人的精神召唤——在喧嚣中保持诗意,在传承中创造新生。正如他所期许的:“愿更多人能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明月清风。”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