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辽宁辽阳灯塔市的一座苏式老火车站旁,曾有一个少年望着破旧的黄房子和黑绿色的屋顶,梦想着用笔尖描绘这片土地的变迁。几十年后,这位少年以一部近百万字长篇小说《当爱在燃烧》记录了中国半个世纪的社会变革与人性光辉。他,是农民、工人、村书记、企业家,更是一位执着的写作者——彭友怀。近日,我们走进这位跨越时代的多面手,聆听他用生命与热爱铸就的文学故事。
彭友怀的经历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从贫瘠的乡村到繁华的都市,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他的脚步始终与国家的脉搏同步。而他的文字,则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与诠释。
从苦难到丰饶:个人史即时代史
彭友怀的成长是一部浓缩的新中国奋斗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出生于一个贫瘠的小镇,经历过“大跃进”的狂热、三年自然灾害的饥饿,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家乡从“一眼望穿的小镇”蜕变为现代化城市的奇迹。“六零年涨洪水时,吃饱饭是最大的渴望。”回忆往昔,他语气平静,却透露出对苦难的深刻理解。
这种理解化为他笔下的力量。在《当爱在燃烧》中,主人公“祥子”正是那个年代无数青年的缩影——从挣扎温饱到追求理想,从爱一亩田到爱一片山河。彭友怀坦言:“这本书不是我的自传,而是一百多个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他的履历同样丰富:种过地、开过工厂、组建过万亩水稻基地,甚至远渡重洋生活十四年。但无论身份如何转变,他始终未放弃写作,“最浪费钱的爱好,却也是最爱的”。
彭友怀的写作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因生计问题多次搁笔,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坚持。然而,对文学的热爱让他一次次重新拾起笔。他认为,写作对他来说,不仅是表达,更是一种救赎。在文字里,他找到了与时代对话的方式。
创作动机:爱的哲学与土地的馈赠
谈及创作初衷,彭友怀的回答朴素而深刻:“人活着要有爱,而且要像太阳一样燃烧。”这种爱并非抽象的宣言,而是扎根于他生长的土地。书中虚构的“槐花城”脱胎于灯塔市,却比现实更瑰丽。“艺术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他提到书中“夯地基喊号子”的片段——年轻人用汗水与歌声表达对未来的向往,这一场景的灵感正来自他早年目睹的乡村图景。
他特别推荐“徐老大和秀儿的爱情悲剧”一章,认为这是“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隐喻”。在时代的烙印下,人物依然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爱:自私的、无私的、对家国的、对土地的……“就连最坏的人也有爱,至少爱自己。”彭友怀笑道。这种复杂性,正是他试图捕捉的“真实”。
写作的苦与乐:在生存与理想间跋涉
创作过程远非浪漫。在国外兼职做会计的时候,他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写作:午休时敲打笔记本电脑,深夜灵感突至便一跃而起记录。但现实的压力从未消散:“写作是在烧钱。人得先活下去。”他曾因生计搁笔数月,重拾稿件时竟觉陌生,索性删改重写。“这反而有了好处——能冷静审视自己的文字。”
这种“断断续续”的创作却成就了作品的厚重。《当爱在燃烧》跨越五十年时空,第二部第九章“乡情似火”描绘了改革开放初期乡村的震撼变革。那些场景不需要虚构,它们早在彭友怀心里烧了几十年。
写作的艰辛不仅体现在时间与经济的投入上,更在于精神上的孤独与挣扎。彭友怀坦言,有时写到深夜,会突然怀疑自己的坚持是否有意义。但每当看到自己的文字能触动他人,他又会重新燃起热情。“写作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但每一份认可都是坚持下去的动力。”
作品影响:爱是传承的火焰
令他欣慰的是,这本书成为了家族精神的纽带。他的两个孩子都通读过全书。“我们至今未分家,这就是‘爱在燃烧’的证明。”更让他触动的是读者的反馈:有人因书中情节重拾斗志,有人在事业低谷中找到共鸣。
然而,面对电子阅读的冲击,彭友怀显得豁达:“读书应是享受,哪怕书籍落灰,好故事永远值得被翻开。”他推荐从第一部第一章“走出死亡”读起,那是他献给时代的第一簇火苗。
文学与时代的对话
彭友怀的作品不仅是个人的创作,更是与时代的对话。他通过笔下的人物和故事,展现了社会变革中普通人的命运与选择。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烙印,而文学的任务就是记录这些烙印,让后人能够理解前人的挣扎与奋斗。”
在《当爱在燃烧》中,彭友怀没有回避历史的阴暗面,也没有刻意美化现实。他试图以平实的笔触,还原那个年代的喜怒哀乐。这种真实的力量,让他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尾声:燃烧者的告白
采访尾声,根据彭友怀的描述,我们仿佛看见那座老火车站。“写作辛苦,读一本书也累。但只要还有人愿意看,我就算没白写。”他的表达中既有老一辈的坚韧,又有艺术家的纯粹。
《当爱在燃烧》的最后一页或许会合上,但彭友怀用文字点燃的爱与希望,仍在无数读者心中燃烧。如果时代是一块铁,他可以是一颗火星,哪怕只能照亮一角。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