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守护见证城市温情守护与担当

逆风守护见证城市温情守护与担当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25-04-14 13: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从“等风来”到“迎风战”,我们看到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提高警惕、科学应对的责任感,看到一座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以公众诉求驱动大城善治的巨大努力。将精细治理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的每一处褶皱,在每一处细节里体现绣花功夫,让狂风中的北京暖意融融。北京是一座具有同理心的城市,为了守护这座大风中的城市,多少人携手同心,凝聚抵御大风的力量,在风中传递互帮互助的温度。

有序开放商圈、产业园区、商务楼宇、机关单位等停车场所,为周边居民提供临时避险停车服务;“七站两场”开辟17个避风旅客临时休息区;北京北站破例打开东门,11辆大巴车开进站前广场,让近300名研学归来的孩子以最快速度上车回家;外卖平台超时免责等举措陆续上线……刚刚过去的这场大风,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北京这座城市的浓浓暖意。

4月11日至13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华北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持续性大风。4月10日10时30分,北京市提前发布大风橙色预警。这是近十年来北京首次发布这一级别的大风预警。

大风牵动着这个城市,当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撞破了城市原有的宁静,北京电力4300余名应急抢修人员待命;北京2674台户外特种设备停运;多家北京市属公园发布闭园公告,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场所也宣布闭馆;4万余名护林员全员在岗;对4800余株高危树木进行加固修剪……尽最大可能减少此次大风天气对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全力以赴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平稳运行,成为这座城市毫不犹豫的选择。

从“等风来”到“迎风战”,我们看到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提高警惕、科学应对的责任感,看到一座城市在极端天气面前以公众诉求驱动大城善治的巨大努力。将精细治理的理念渗透到城市的每一处褶皱,在每一处细节里体现绣花功夫,让狂风中的北京暖意融融。

于是我们看到,当机动车主为户外停车风险感到担心时,商场地下停车场亮起的一个个免费停车灯,点亮了京城百姓守望相助的温暖风景;当“大风天气是否应该点外卖”话题引发的讨论还在火热进行,平台已启动特殊天气下的骑手安全保护机制,“近几日为市民提供配送服务的骑手不用担心超时等问题”,给在安全前提下保障订单配送捧上了“定心丸”;当G2544次高铁列车上的带队老师还在与家长一起担心结束研学之旅的296名学生能否在大风来临前平安到家,北京北站地区管理办公室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开放平时不开放的东门,分批让大巴进站接孩子。

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说过:“同理心是构建社会生活和推进文明的手段。”某种意义上说,同理心就是以人性化尺度呈现城市温度的最优表达方式之一。透过认知同理心,人们可以理解他人处境,通过情绪同理心我们可以感受他人情绪,而同理心关怀则让我们可以洞悉他人的需求。具备同理心的人往往共情力强,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愿意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和感受。而具备同理心的城市往往能够敏锐感知市民诉求,并站在市民最关心、最期盼、最迫切需求的立场上动员各方力量及时回应这样的期待。

北京就是这样一座具有同理心的城市。为了守护这座大风中的城市,多少人携手同心,凝聚抵御大风的力量,在风中传递互帮互助的温度。从社区工作者叮嘱“今天您千万别出门,饭盒等我们明天来收就行”,到“风再大,门都为您开着”的招牌,再到“车主自行放倒,防止风吹,无需扶起,谢谢”的提示标签,无不折射出北京和北京人狂风吹不动的同理心。这种同理心,是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是这座城市的温度,它让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爱上这里。

这一幕幕温暖的场景,又何止出现在极端天气来临之时。当“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成为北京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层治理大变革的生动实践,当守望相助、崇德向善成为北京人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大城善治也就在一个个生活日常中成为可感可及的现实。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