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二届中国汨罗江龙舟超级联赛火热招募中!如果你也渴望在龙舟故里一展身上,那就赶紧和团队前来报名吧!”2月18日,中国汨罗江龙舟超级联赛组委会正式发布赛事公告,仅仅24小时,就吸引了全国各地15支队伍率先报名参赛。
“去年岳阳旅发大会期间,我们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国际龙舟联合会世界杯,来自国内外的12支龙舟队竞逐汨罗江,赛事精彩纷呈,让全球人民都看到了中国有条汨罗江。”郑建煌说,他是一名国际级龙舟裁判员,也是中国龙协技术委员会委员、汨罗市龙舟协会副会长。
作为中国龙舟发源地,汨罗江上弦歌不辍,龙舟文化代代相传。郑建煌从小在汨罗江畔长大,母亲何娭毑经营的卷烟零售店,成为他成长岁月里生活烟火气的温暖底色。而汨罗江悠悠流淌的江水,则是他龙舟梦想的摇篮。
汨水涛声里的守望者
(郑建煌年轻时参与龙舟训练,左一为郑建煌)
“要让世界记住汨罗江的桨声。”郑建煌站在江畔,目光掠过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这位中国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委员的办公室墙上,悬挂着2015年拍摄的珍贵照片——年轻的他手持木桨,与队友们在汨罗江上劈波斩浪。
在卷烟零售店氤氲的烟火气中长大的郑建煌,早在大学期间,就多次跟随父辈们参与到龙舟赛事当中。
“我们汨罗有句谚语,‘宁荒一年田,不输端午船’。那时候的龙舟都是老木匠手工打造的,赛完就存起来,来年再下水。”郑建煌回忆道。
1993年,郑建煌从大学毕业,毅然回到家乡教体局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不能让千年龙舟文化在我们手里断了根。”这个信念,支撑他开启了长达32年的文化守护战。
“杂牌军”正式登场
(汨罗脚板户外运动俱乐部会员合影,右一为郑建煌)
得益于对运动和龙舟文化的热爱,郑建煌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大家一拍即合,组建了“汨罗脚板户外运动俱乐部”。
2015年端午前夕,郑建煌在俱乐部内发出邀请,组队参加汨罗江上一年一度的龙舟赛。三天后,20位来自教师、零售、厨师等不同行业的青年组成了2015年第一支参赛的龙舟队,队员们不仅男女混搭,而且大部分都是零基础,有过龙舟赛事经验的郑建煌主动担任起了队伍的教练和队长。
“先从训练姿势开始。”郑建煌将自家院子改造成训练基地,用板凳模拟龙舟座板,竹竿替代船桨,每个周末的下午和晚上,院子里总能听到“一二!转腰!”的口令声此起彼伏。
“当时我们汨罗脚板俱乐部队员、队服什么都准备好了,但组委会对我们的队伍心存疑虑参,不赞成业余队伍参赛声音为主流。但我一直坚持,龙舟赛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是一项全民参与的群众性运动,我们就是要吸纳更多的民间选手参加。”郑建煌回忆道。最终,这支“杂牌军”顺利下水,并赢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在2015年汨罗龙舟赛夺得奖牌。
正是在这一年后,汨罗逐渐开放社会组别参与龙舟赛事,越来越多村镇、社区、部门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龙舟队开始在大型赛事中崭露头角。
从草根狂欢到国际赛道
(郑建煌代表中国龙协技术委员会在中国龙舟协会第七次全国会员大会上作报告)
划龙舟从一项古老的中国文化,逐步演变成一项世界性的竞技运动。目前,全世界有数千万的龙舟爱好者,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龙舟运动。
谈到为什么会考取国际级龙舟裁判员,郑建煌眉头微蹙,“由于不同地区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国际龙舟赛事在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上都略有不同,导致龙舟赛事经常出现安排不合理、裁判员水平层次不齐等诸多问题。要在各类龙舟赛事中有话语权,就必须有我们自己的国际级龙舟裁判。”
于是,郑建煌利用休息时间一步步学习龙舟竞赛规则、裁判法、赛事组织规范等各项内容,成功通过中国龙舟联合会国际级裁判员考试,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国际级龙舟裁判。这份突破不仅是他个人的职业跨越,更是汨罗龙舟裁判整体水平向更高标准迈进的标志。
在郑建煌的带动下,汨罗如今成功培养了40余名龙舟国家一级裁判员,三级以上龙舟运动指导员180余名。
一桨激起千层浪
(外国游客在特色旅游终端内选购汨罗特色产品)
2005年至今,汨罗已拥有世界一流龙舟赛场——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连续举办10届国际龙舟节,累计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赛;汨罗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名城”称号。
夜幕下的汨罗江畔流光溢彩,伏坚在自家特色旅游终端整理着龙舟文创礼盒。这位零售店主亲历了龙舟经济带来的蝶变:“每年都会有很多的游客慕名来到我们‘龙舟故里’,特别是去年的龙舟竞赛吸引了游客10余万人,不仅带动了汨罗的吃、住、游,也带动我们小店里的农特产品和卷烟销量,特别是本地的红薯粉、粽子还有龙舟文创产品很受游客喜爱。去年龙舟赛事期间,仅艾草香囊就售出1000余个,龙舟模型日均销售量是平日的20倍。”
当年郑建煌母亲经营的小卖部,如今也大力发展起了“龙舟经济”,除了卷烟和一些非烟商品之外,店铺里还设置了特色产品专区,摆放着龙舟拼装模型、汨罗牛角粽、艾草香囊等特色文创产品,店铺盈利也随着龙舟运动兴起蒸蒸日上。
数据显示,汨罗2024年就有注册龙舟制造企业20余家,产品以木质龙舟、玻璃钢龙舟以及龙舟手工艺品为主,年产各类龙舟可达5000余条,主要销往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加上配套产品及培训、组织比赛等,整个产业总产值约2亿元。
从世界级文化名人,到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到世界杯龙舟赛,两千年来,汨罗龙舟“走向”世界,又从世界中“回来”,汨罗江的浪花里激荡着文明传承的密码和城市新生的机遇,龙舟经济让这座小城在两千年后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如今,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的龙舟传承基地里,不少青少年每周末前来了解龙舟运动的悠久历史,学习划桨技能。在汨罗市正则学校,龙舟已经进入课堂。旱地龙舟成为青少年十分喜爱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划龙舟”技能选作中考体育选项,会龙舟技能、懂龙舟文化、讲龙舟故事的新一代龙舟少年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那些随着鼓点起伏的年轻背影,正划开层层浪花,向着新一届的超级联赛破浪前行。(彭丽南 刘欣)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