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网小店变形记:徽映零售终端改造工程的乡村振兴实践

农网小店变形记:徽映零售终端改造工程的乡村振兴实践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4-10 14: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暮春时节的皖南水乡,白墙黛瓦间浮动着油菜花的清香。在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一家名为“林霞便利店”的乡村小店,正经历着从传统杂货铺到智慧终端的蜕变。这场历时十余天的“迭代手术”,不仅重构了三十余平方米的物理空间,更折射出中国农村商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深层脉动。

破旧小店:乡土商业的困顿镜像

穿过陶辛水韵商业街斑驳的梧桐树影,45岁的店主林霞正在擦拭玻璃柜台。阳光透过卷帘门的缝隙,照亮了货架上深浅不一的岁月痕迹。“以前这里就像个临时仓库。”她指着改造前的照片回忆,木板钉成的货架歪斜地倚在墙边,成箱的牛奶与粮油堆至房梁,三组铝合金卷烟柜在逼仄空间里割裂出曲折的线条。

图1.林霞便利店旧店景象

这间原名“林霞烟酒超市”的夫妻店,恰是中国乡土商业的典型样本。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查报告显示,大量农村便利店长期面临空间规划失序、商品结构失衡的发展瓶颈。对林霞而言,经营困境更是具体而微:老主顾抱怨找不到所需商品,年轻人嫌弃购物体验陈旧,时令商品积压更是家常便饭。“最头疼的是雨季,返潮让纸箱包装发软,清点货品就像考古发掘。”林霞的调侃里透着无奈。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这类传统店铺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商务部流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指出:“农村商业网点改造既要保留烟火气,又要注入现代性,这是需要精巧平衡的方程式。”

迭代升级:系统重构的十三昼夜

于是,2023年深秋的某个黎明,电焊火花划破了陶辛镇的宁静。随着施工队进场拆除斑驳的旧店招,这场“空间革命”正式拉开帷幕。

空间重构阶段 (11.28-12.3)拆除工程首日,十二载光阴积淀的经营痕迹逐渐剥离:自制木货架在电锯轰鸣中解体,锈蚀的卷帘门卸下时扬起经年尘埃。设计师引入“回字形”动线理念,将原本割裂的卷烟区、百货区有机串联。当4米长的云纹大理石吧台落成时,施工队长老李忍不住感叹:“这哪是便利店,简直是微型商超!”

智能嵌入阶段 (12.4-12.7)技术人员的到来带来另一场静默革命。云POS系统取代了手写台账,电子价签接替纸质标签,冷链设备的嗡鸣声宣告着鲜食时代的来临。“最神奇的是这个智能补货系统。”林霞演示着手机终端,“就像给店铺装上了数字大脑。”

场景营造阶段 (12.8-12.10)当工人们开始绘制徽映文化墙时,改造工程进入了最具诗意的阶段。灯光设计采用“三阶照明体系”:基础照明沿用徽派建筑常见的暖白色调,货架重点照明使用品牌主色系的琥珀光,休闲区点缀映山红造型的LED氛围灯。墙面留白处设置“徽映零售”亚克力立体字阵列,既作为装饰元素,又通过材质透光特性强化品牌标识的视觉渗透。地坪采用白色整洁地板,隐喻“徽映”服务如水般浸润乡土的经营哲学。

全程督导改造的芜湖市湾沚区烟草局(营销部)客户经理马兵透露,工程采用“5S现场管理法”,在有限预算内实现了空间效能的最大化。这种精细化改造模式,如今正在编制成可复制的《农网终端升级指南》。

图2.改造完成后的林霞便利店

焕新亮相:乡土文明的当代表达

腊月十八的清晨,陶辛镇还笼罩在薄雾中,林霞便利店门前已聚满了街坊四邻。“徽映零售”四个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声浪惊飞了檐下的麻雀,也唤醒了小镇商业空间的新生。

空间重构的实用美学:踏入改造后的店铺,4米长的云纹大理石吧台首先映入眼帘。台面上嵌着“徽映”品牌徽标的水晶立牌,与背后整面墙的电子价签屏形成古典与现代的对话。左侧卷烟陈列区经过精心设计:三层阶梯式展柜依次陈列着本地畅销烟、新品体验装和节日礼盒,每款商品下方嵌着标签,可查看产品信息。

货架布局暗藏巧思:1.5米高的主货架上,皖南特色商品占据“黄金视线区”——芜湖虾子面、南陵大米、无为板鸭等本地特产换上统一设计的“徽映优选”包装,与可乐、奥利奥等一线品牌平分秋色;离地75厘米的底层货架专放粮油调味品,李婶弯腰取酱油时惊喜道:“再不用搬开米袋子找调料了!”

智能服务的温暖触点:生鲜区成了主妇们的“安心角”。智能冷柜的玻璃门上实时显示温度、湿度及商品保质期,林霞现场演示扫码功能:手机对准汤圆包装,立刻弹出从生产日期到运输轨迹的全链路信息。“这个好!”抱着孙子的张奶奶凑近细看,“连面粉厂质检员的名字都查得到。”

最热闹的当数休闲区。仿徽派格窗造型的灯箱映着“徽映服务,情暖乡邻”的标语,长桌上既有捧着搪瓷杯喝豆浆的老街坊,也有对着笔记本办公的年轻租客。墙角的共享充电站成了“社交枢纽”——隔壁文具店老板来借充电线,放寒假的学生们围着插座给手机充电,顺便买走热乎的烤肠和奶茶。

林霞注意到,以往很少进店的年轻人开始频繁光顾:早八点有上班族买现磨咖啡配三明治,午间涌入学生党选购饭团和关东煮,傍晚则多了拎着笔记本电脑的年轻顾客——他们常买瓶饮料便坐在休闲区蹭网,临走时总会捎带些零食。“现在晚上九点的营业额能抵过去半天。”林霞翻着电子台账感慨。

这方三十余平方米的空间,已然成为乡土文明向现代商业进阶的鲜活注脚。

图3.徽映志愿者帮助店铺整理价格标签

振兴实践:城乡互哺的生态构建

改造完成后的首个春节,林霞便利店迎来爆发式增长。智能系统显示,不同年龄层顾客占比日趋均衡,节令商品周转效率显著提升。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无形之中:店铺成为镇上的“信息驿站”,农产品上行通道在此汇集,社区团购订单与田间直采的莲藕、青虾形成双向流动。

这种蜕变正在产生涟漪效应。周边乡镇的店主们纷至沓来,从货架陈列学到数据管理,再将这些经验播撒到更多村落。在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组织的改造成果巡展中,项目团队刻意保留着拆除的旧货架残片——这些带着钉痕与墨渍的木板,与崭新的智能终端同台陈列,构成了中国农村商业进化史的生动剖面。

商务部专家曾说过,此类乡村改造工程构建起“城市供应链下沉+农村特色资源上行”的双向通道,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创新方案。正如芜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营销中心工作人员王磊在工作日志中所写:“小店不仅是买卖场所,更是连接城乡的毛细血管。”

当晨曦再次照亮陶辛水韵的青石板路,“徽映零售”的电子库存盘点已自动完成库存计算。休闲区内,现磨咖啡的香气与油条豆浆的味道奇妙交融,穿校服的学生和拄拐杖的老者共享着同一方空间。这场发生在三十余平方米空间里的变革,恰如古镇墙头的凌霄花,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绽放出乡村振兴的时代华彩。(作者:邢健 吕昊 盛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