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耒阳:“金色产业”蹚出共富新路

湖南耒阳:“金色产业”蹚出共富新路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4-10 11:5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春光灿烂,走进耒阳市马水镇湖德村,一列列嫩绿的烟苗迎着春风微微摆动,整齐的机耕道旁,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正躬着身子查看烟苗生长情况,他就是郑新满。

产业寻路人

郑新满,54岁,是马水镇湖德村的村干部,更是一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现在他还多了一个新身份——烤烟种植能手。

湖德村种烟历史较长,身为湖德村村干部,郑新满深知烤烟是湖德村的重要经济来源,对带动村民增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郑新满居住在湖德村的山岭区域,那里山高路远,村民收入来源单一,烟叶产业基础也十分薄弱,如何带领山岭的村民发家致富一直是郑新满关心的难题。

2021年底,恰逢湖德村发展种烟面积,他认真考察了山岭的自然条件,认为山岭虽然偏远,但是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村民也普遍有种植烟叶致富的想法。于是,他找到村支书主动争取,希望把山岭纳入种烟新区,用一片片“金叶”拓宽山岭群众的致富路。

在他的努力下,山岭区域成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金色产业”,不少村民申请加入了种烟队伍。

发展探路人

万事开头难。第一年种烟的时候,由于山岭区域的烟叶产业基础薄弱,当地的烟农既没有种烟技术,又没有管理经验,劳务人员也几乎没从接触过烟叶生产,最终烟叶的产量和质量并不够理想。此外,山岭本地没有烤房,需要运到外面的烤房群去烘烤烟叶,导致烟叶种植成本偏高。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山岭的烟农纷纷打起了退堂鼓。

但是郑新满没有灰心:“我既然选择了种植烟叶,那我一定要把它种好采好烤好交好,只要我成功了,就是发动村民种植烟叶最好的宣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郑新满始终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要尽己所能带动村民过上好日子。

此后,郑新满早出晚归,一心扎入了烟田。为了提升种烟技术,郑新满多次跑到其他种烟村组,向有经验的老烟农和烟叶技术员“取经”。在他的本子上,记满了从翻耕、备肥、移栽、培土、施肥到采摘、烘烤等每个环节的生产技术要点。

(郑新满在烟田)

“光是学还不够,不干就不知道成效。”郑新满坚定地说道。每个生产环节,他总是亲力亲为,从种、采、收、烤、分都全程参与、认真琢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将自己的心得和思考一一记录在本子上,以方便平时查阅。

在烟叶技术员和烟农朋友们的指导帮助下,两年下来,他的种烟技术不断提升,烟叶品质和效益大幅提高,烟叶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收入稳步增加。

致富引路人

郑新满富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当初为什么要种烟,他以自己两年来的种烟经历现身说法,积极带动其他村民种植烟叶增收致富。

(郑新满为烟农和用工人员讲解移栽技术要点)

为了帮助村民种好烟,他不仅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烟农,还经常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帮助烟农种植烟叶。“老郑总是来我的烟田里看长势,比对自己的烟田还上心呢。”山岭的村民笑着说道。

在郑新满的指导下,2024年,山岭的5户烟农都顺利完成了烟叶交售,辛苦一年的付出得到了满意的回报,周边50多户村民也通过参与烟叶生产劳务用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烟叶种植在山岭成了实实在在的“双惠”产业。

如今,在郑新满的带领下,山岭的村民种烟热情空前高涨,变以前的“要我种”为现在的“抢着种”,种烟面积和烟农数量逐年稳增,村里也多了一条致富路。对山岭的村民来说,“家门口就业”不再只是美好的希望,而是实实在在的、可感可及的幸福。

春天的乡野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像郑新满这样的人,躬耕在广阔的田野,用赤诚浇灌出乡村发展的“幸福之花”。【盛思珍 高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