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北外滩“版刻记忆·东西汇梦”开启国际艺术交流新篇章

相约北外滩“版刻记忆·东西汇梦”开启国际艺术交流新篇章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4-09 16:4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25年,恰逢中意建交55周年这一极具纪念意义的历史节点,4月2日,备受瞩目的“东西汇梦——中意当代版画交流展”于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盛大开启。这场展览汇聚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不仅是一场视觉的顶级盛宴,更是为《相约北外滩》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版刻记忆·东西汇梦”系列活动奏响了华丽的开篇乐章。

艺术深度交融   续写中意千年交流史诗

本次展览汇聚了15位意大利杰出版画家与15位中国优秀艺术家的智慧结晶。近百件包含传统版画、创新综合材料以及前沿新媒体艺术的佳作汇聚一堂,争奇斗艳。意大利的铜版蚀刻,以其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层次感,展现出欧洲艺术的严谨与精致;木口木刻则凭借独特的木质纹理,传达出别样的艺术质感。而中国的水印木刻,以水与墨的交融,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现代抽象版画则突破传统束缚,展现出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创新思维。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座桥梁,承载着艺术家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强出席活动并发表了精彩致辞。他深情回顾了中意交流的漫长而辉煌的历程,从七百年前马可·波罗怀揣着对东方的憧憬踏上神秘的东方之行,再到当下以版画为独特媒介的艺术对话,深刻强调这场展览如同一条无形的丝线,巧妙延续了两国长达两千年的深厚文化交流脉络。其中,“互鉴”的丝路精神就像一根坚韧的纽带,贯穿始终,从未间断。而虹口,作为近现代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地,有幸再度见证这一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千年文化邀约,续写中意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追溯历史渊源   艺术传承绽放全新光彩

虹口区与版画艺术的渊源可谓源远流长,这里是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堪称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摇篮。1931年,鲁迅在虹口长春路举办暑期木刻讲习会,不辞辛劳地培育木刻人才,亲手点燃了新兴木刻运动的星星之火。这星星之火,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燎原之势,推动中国现代版画艺术蓬勃发展。如今,中意两国的艺术创作者们跨越千山万水汇聚于此,以版画为共通的语言,在艺术的海洋中碰撞出绚烂的美学共鸣。这不仅充分彰显了虹口“海纳百川”的独特文化基因,更让古老的艺术传承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现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荣誉隆重授予  深化国际艺术合作交流

在展览的启幕仪式上,罗马美术学院教授保罗·劳迪萨、意大利弗罗西诺内美术学院教授帕特里齐奥·迪·修罗、意大利马里奥·西洛尼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马里奥·托马塞洛三位参展艺术家代表,被郑重地授予《相约北外滩》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荣誉艺术家证书。这一荣誉的授予,不仅仅是对他们个人卓越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标志着中意两国艺术交流合作踏上了新的台阶,迈向了全新的阶段。这将为未来两国乃至全球更多的艺术互动与创新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开启国际艺术交流合作的崭新局面。

多元视角汇聚    共同描绘艺术发展蓝图

展览总策划殷福深刻指出,选择在虹口区举办此次中意版画对话活动,意义非同凡响。这里是鲁迅推动中国现代版画复兴的原点,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此次活动既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崇高敬意,也是对虹口区“文化引领、开放包容”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它高度契合上海市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宏伟愿景,为虹口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成为推动区域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助力。

上海市美协副主席、海派艺术馆馆长李磊强调,中意两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艺术为桥梁的交流活动,不仅有效地延续了两国的传统友谊,更向世界传递出一个坚定的信念:在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文化艺术交流对于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民心相通的作用愈发关键。而这场展览,正是这一理念的有力见证和生动体现,为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品牌全面升级    艺术赋能城市蓬勃发展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时代,城市文化是展现城市魅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要素。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北外滩——上海的“黄金水岸”,作为上海近代文明的发源地与未来城市更新的标杆,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今年恰逢《爱上北外滩》品牌五周年,该品牌已累计邀请60余位国内外艺术名家创作超百幅城市主题作品。本次活动是《相约北外滩》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该计划又是《爱上北外滩》品牌的重要升级举措。秉持“艺术赋能城市”的核心理念,通过邀请全球艺术家驻留、举办多元文化活动以及推动产业融合等多种形式,深度挖掘北外滩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目标是将北外滩全力打造成为上海的文化新地标与国际艺术对话的核心枢纽,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助力社会大美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尤其关注青少年美育水平的提升,为培养未来的艺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4月特别邀请中意两国版画家开展“版刻记忆·东西汇梦”系列活动 ,以版画为独特媒介,串联起北外滩百年城市肌理与鲁迅发起的新兴木刻运动,让东方与西方的艺术风格、文化理念在北外滩碰撞交融,共同镌刻下独特的艺术记忆。

多元活动精彩纷呈    深度体验文化独特魅力

在展览开幕前,3月31日和4月1日,中意版画家们兴致勃勃地开展“一江一河”采风活动。他们的足迹遍布上海大厦、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上海白玉兰广场、海派文化中心、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地点,用敏锐的艺术眼光捕捉城市的独特魅力。并于4月2日、4日分别在北外滩以及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进行写生,全方位感受虹口感受北外滩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独特城市风貌,为后续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素材。

Paolo Laudisa保罗·劳迪萨,罗马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学院版画联盟(IAPA)副主席

张敏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壁画系首任系主任、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

桑茂林,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版画系常务副主任

4月3日,中意版画家热情地为30名社区居民进行作品导览,让高雅的艺术走进普通社区,拉近艺术与民众的距离。随后,他们一同参观木刻讲习所旧址和鲁迅纪念馆,深入了解版画在虹口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最后,艺术家们走进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积极参与版画社团课程,与充满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学生们互动交流。他们耐心指导学生创作,激发孩子们对艺术的热爱,在孩子们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

艺术家走进虹口区曲阳第四小学

国际视角聚焦    盛赞文化交流丰硕成果

    参与《相约北外滩》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的中意版画家们对此次交流活动给予了极高评价:

• Paolo Laudisa保罗·劳迪萨:能参与此次计划深感荣幸。上海这座融汇古今的城市,以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都市魅力令人倾心。创作期间,他们将以艺术为媒镌刻文化印记。此项目架起中西方文明对话桥梁,让意大利文化成为联结各国人民的情感纽带,实现文明的交融互鉴。

• Mario Tomasello马里奥·托马塞洛:北外滩新旧气息交织,摩天大楼与古建筑并存,苏州河缓缓流淌,路人充满朝气。这里没有过于密集的高楼,是能让人放松的角落,给后续创作留下深刻印象。北外滩曾是近代中外文化的交融之处,是世界与中国相互走进的起点,如今通过《相约北外滩》让更多艺术家深入了解上海。

• Patrizio Di Sciullo帕特里齐奥·迪·修罗:坐在上海大厦咖啡厅,望着窗外的外白渡桥和苏州河,思绪仿佛回到巴黎。经过几天采风和学习,他认为北外滩不仅是露天建筑博物馆,还有深厚历史内涵,在中国近代史中举足轻重。这里的人们热情友好,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包容与活力,进一步加深了他对上海这座充满魅力城市的喜爱,也让他更加期待未来与中国艺术家的更多合作。

• 张敏杰:上海北外滩是众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这里是中国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区域之一,19世纪后期已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与航运的重要枢纽,从这片土地出发,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的第一盏电灯、第一部电话、第一次电影公开放映等诸多开创性事件,都在这里留下了深刻印记。此次应邀参加与意大利艺术家联合开展的驻留写生活动意义非凡。时值中国与意大利建交55周年之际,我们相聚于此进行艺术创作。看到1931年鲁迅在此发起组织的木刻讲习会旧址,以及历经沧桑的图书馆、内山书店等历史建筑,往昔岁月历历在目。我计划以画笔在一幅长卷上全景式呈现这些珍贵记忆,期待今年秋季能将这幅作品在此地向公众展示。

• 桑茂林:非常荣幸获得参加此次活动的机会,来到充满魅力与活力的上海北外滩,与意大利艺术家一同深度采风与文化考察。北外滩历史沉淀深厚,又展现现代都市时尚风采,作为地标性区域,是激发艺术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对于致力于视觉表达的艺术家而言,这里是富有内涵、值得挖掘的文化现场,可从不同维度用版画等艺术形式与北外滩深度对话。他期待与中外艺术家们用作品记录、回应、展现北外滩的多重面貌,通过艺术为北外滩发展注入力量。

“东西汇梦——中意当代版画交流展”不仅仅是一场艺术作品的简单展示,更是一次东西方文化的深度对话与交融。它为中意两国艺术交流精心搭建了重要平台,也为全球文化交流贡献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力量。“版刻记忆·东西汇梦”系列活动作为《相约北外滩》计划的精彩开篇,未来将持续邀请全球各地的优秀艺术家,深入挖掘北外滩独特的文化资源,助力北外滩成为国际艺术交流的前沿阵地,为上海文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愿中意友谊如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般,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愿两国艺术交流如烂漫的繁花,竞相绽放,生生不息,共同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高仁)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