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温州:节能降耗 逐“绿”前行

浙江温州:节能降耗 逐“绿”前行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4-09 11:3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按照“算准、智控、消减”的思路,浙江省烟草公司温州市公司(以下简称“温州烟草”)配送中心持续加大节能、减排、降碳力度,以能耗管控智能化改造做好精益管理文章,以物流工艺自动化改造和智慧物流平台应用深化资源整合,持续推进物流绿色发展转型升级。

园区里,管得更精、控得更牢

温州烟草配送中心立库面积2786m2,配备了10台风冷调温型除湿机,库内控制平均温度26℃,湿度54%RH 。过去除湿机由仓储班长根据每日温湿度情况手工调节控制,凭借的是人为经验,精准度不高,存在一定的能耗浪费情况。

“仓储区域除湿机常年运行,占仓储环节用电24%左右,是用电‘大户’。要让物流运行底色更‘绿’,就要想办法控得住关键,管得住‘大户’。”配送中心综合部副主任林建素分析近年用电情况后如是说。

温州烟草配送中心给每台除湿机安装了智能微终端,通过“云控平台”自动测算参数进行设置,开展节能管控。2024年10月实施以来,智能管控与全开模式比较,周均用电下降32.32%。基于仓储区域除湿机用电精细化管控的探索,该局形成整体用电“消减”方案,专题开展配送园区智能化暖通改造,推进仓储、分拣车间和办公空间系统性节能解决措施,实现能耗降低、碳迹追踪和设备可预测性维护。

如果说消除能耗“大户”是按需而动,那么堵塞能耗漏洞则是必要之举。

配送园区建成于2018年,因地处沿海滩涂地区,地下的自来水管网受到沉降影响,出现了损坏,导致水资源浪费。

“为更进一步监测用水数据,同时精准定位漏洞,我们在园区水管网的关键节点安装了7块智慧水表,各个管道的流量大小、速度等信息能够第一时间上传至智慧园区模块。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精准发现了2处水管破裂问题,两天内完成了修复。”林建素介绍道。

去年,为加快能耗管控系统建设,加购了一批水、电、OBD等智能传感设备,整个能耗管控布局更加完善。同时,在充分做好建设条件调研基础上,园区完成分布式光伏建设,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装机功率达到1000千瓦,2025年元春并网发电,持续为现代物流发展注入“绿”动力。

图为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持续为现代物流发展注入“绿”动力。石磊/摄

车间内,改得更好、降得更多

在配送中心联合工房中,新5号线是一条非常特殊的分拣线,它是当前温州烟草物流智能装备的代表,带着全自动开箱机,为1-4号标烟线不断输送异型烟,完成订单匹配,每天运作异常忙碌,但是末端却没有包装机。

过去,标准烟和异型烟都是各自独立分拣,整个车间里有10台包装机,负责这两种烟的订单包装。现在,温州烟草完成了“异标合一”全流程的技改,新5号线为已有的四条标准规格的卷烟分拣线进行异型卷烟补货,开展复合分拣,形成了“1对4”的分拣模式,在最后的包装环节,将各自分拣好的标准烟、异型烟一同打包,形成一个完整的订单烟包。这样一来,不仅异型烟分拣产能提高2.5倍,还减少了烟包数量,PE膜使用量减少了15%。包装机减少2台,包装环节能耗下降20%,达到降低物流耗材和能耗的目的。

同时,温州烟草开展标准化智控中心建设并通过验收,积极运用智慧物流平台“一键排产”,合理调配分拣线产能,进一步调整单个烟包数量,减少包装物使用量。去年下半年,在卷烟分拣量略有增高的情况下,热收缩膜、标签纸和碳带使用量分别下降3.2%、16%和7.5%。推广片组拼笼,减少中转所需笼车从而减少出车次数,中转车辆柴油用量下降6.3%。

送货路上,用得更新、调得更优

温州烟草推进终端送货车由油车向新能源电车转化,降低送货路上的碳排放,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目前,累计投用39辆新能源终端送货车,占比40.63%。推动新能源配套设施布局向县域物流站点延伸,全市累计建成18个充电桩。

“我们秉承‘业财一体’要求,开展新能源车投入产出比研究。”配送中心财务部主任毛林超介绍。他们经过对新能源车在不同环境、路况、载重、行驶里程等因素下的实际使用情况,从购置成本、使用成本、运行效率等方面对新能源车性价比进行综合评价,对油车向电车的转型提出建议。

图为业财一体推进送货路上动能转换。吴希捷/摄

自2019年起,温州烟草推进柔性送货,年年实现送货线路精简。当前,已由最初86条线路,逐年精简到80条;送货车次由每日80个片组精简到74个车次,既实现了物流运行的降本增效,也从源头上把住了碳排放的总开关。去年起,为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加快绿色物流建设,推进淡季作业“五改四”,单车日均送货户次提高12.2%,单车日均送货数量提高14.64%,油耗下降8%。推动塑料裹膜回收,覆盖约1500家客户,回收塑料裹膜100多公斤。

下阶段,浙江省烟草公司温州市公司配送中心将因地制宜布局低碳技术在物流运行中的投用,逐渐推进园区绿色化、节能化、低碳化建设。(吴希捷 )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