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筑新梦,绿水青山写长卷——解码堰河山水真“city”

稻花香里筑新梦,绿水青山写长卷——解码堰河山水真“city”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4-09 10:3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鄂西北的群峰叠翠间,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曾是一处被遗忘的角落。现如今,这片16平方公里的土地却以“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国家4A级景区”的身份重现,茶园如绿毯铺展山间,白墙绿瓦的民宿错落有致,游客在古法茶艺体验中流连忘返......。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堰河村的蜕变,不仅仅是一场生态与经济的双重革命。

产业为脉,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 20世纪90年代的堰河村,曾是“见山山秃头、见水水断流”的贫困山村。闵书记上任后,以“人在,山在,绿色在”为信念,带领村民开垦荒山种植茶叶,将8000亩荒山变为茶园与生态林,奠定了绿色经济的根基。为彻底改变环境,村里推行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成为湖北省首个“绿色幸福村”。 生态治理的成效不仅让村容焕然一新,更催生了产业转型。依托“八山半水”的资源禀赋,堰河村发展茶旅融合经济,打造1200亩茶园与3000亩经济林,茶叶年产值突破千万元。通过“垃圾换鸡蛋”等创新机制,村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增至85%,为乡村旅游铺就生态底色。2023年,村集体资产超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万元,“绿水青山”真正成为“绿色银行”。

人文为魂,唤醒乡土文化生命力。 堰河村的振兴之路,始终以乡土文化为内核。闵书记带头开办首家农家乐“银杏山庄”,随后推动成立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整合50余家民宿、咖啡馆、研学基地等业态,形成“吃住游购”一体化产业链。村民返乡创业的“堰河味道咖啡馆”,通过直播带货将手工茶、腊味销往全国,单日销售额最高达数万元。 文化IP的打造进一步激活乡村魅力。村里定期举办采茶节、年货节,复原夯土民居、古法茶艺,推出“堰河香”系列农产品品牌。民俗园三期项目的建设,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体验结合,吸引游客沉浸式感受“茶成垄、树成片、涧水清”的诗意田园。2024年,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亿元,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昔日的“穷山沟”蜕变为国家4A级景区。

山水为骨,重塑美丽乡村新图景。 堰河村的成功,离不开“党建引领、群众共治”的创新机制。村党委将支部建在产业上,通过“村党组织议事、村民大会定事、村委会理事”模式,确保决策透明。合作社推行“统一标准、统一定价、统一分红”,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困难户无偿配股,2023年每股收益率达55%,惠及全村1050人。  近年来,谷城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协助当地客户改造零售店铺形象,着力打造乡村文旅特色终端,引入电商平台,解决山区物流难题,让“手机变农具、直播变农活”。

闵书记提出的“四不五有”新目标——吃饭、就医、读书、养老不出钱,家家有资本、有产业、有高学历人才——正逐步实现。2025年,堰河村与浙江余村共建“共富联盟”,推动农产品双向流通,迈向“中部最具活力幸福村”的愿景。

从负债20万元到集体资产超2亿元,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堰河村用30年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振兴之路。这里的故事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不是简单的环境美化,而是生态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正如闵书记所言:“解决问题的路上没有困难,只有任务。”堰河村的“绿富美”密码,正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陈彪)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