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高校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体系的生态构建

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高校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体系的生态构建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4-08 09: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2+2+N”模式为例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骆圣坤、王耀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雷锋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历史传承的符号,更是浸润人心的温暖力量。面对数字化浪潮和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双重挑战,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系统性思维破题,创新性提出“1+2+2+N”模式学雷锋志愿服务体系,通过思想引领、技术赋能与生态协同的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红色文化传承路径。

一、价值重构:从符号记忆到情感认同的传承跃迁

“1+2+2+N”模式以系统性思维为核心,通过分层设计实现雷锋精神从理论到实践的有机转化。雷锋精神作为集体记忆的载体,其传承亟需突破单向灌输的窠臼,转向更具人文关怀的“情感化传播”。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将雷锋视为抽象的道德标杆,而非可感知的精神伙伴。基于此,“1+2+2+N”模式以系统论为基底,构建“思想—技术—实践—制度”四维联动机制,其核心在于通过理论框架的革新,实现精神传承从“认知认同”向“情感共鸣”的跃迁,形成“价值内化—行为外化—生态优化”的螺旋式育人结构。该模式的理论创新三维突破体现在以下三点:

1.价值整合维度:构建“三全育人”融合体系。将雷锋精神嵌入“三全育人”体系,通过志愿服务与专业实践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助人行动中体悟“利他即利己”的道理。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同学们为乡村农产品设计公益包装,既锤炼专业技能,又在与农户的互动中感受奉献的价值;

2.技术赋能维度:打造智能交互传播矩阵。雷锋数字IP形象的创设,超越了传统红色符号的单向输出逻辑。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对话系统,学生可与其进行深度对话,使传统红色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精神载体;

3.生态协同维度:构建多方联动服务网络。校地企社联动打造的“志愿服务生态圈”,实质是一个情感共振的共同体,以“N维辐射”网络链接多元主体,使雷锋精神从高校的“独奏曲”演变为社会的“交响乐”,形成“资源共享池-项目孵化库-成果转化链”的生态系统。目前已与10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年服务时长突破600小时。

二、实践创新:三维联动的志愿服务生态构建

(一)“1+2+2+N”模式实施框架

一个核心:以雷锋精神为价值内核。通过技术赋能与场景创新实现精神的可感知、可传播、可实践。推行“红色微课+实践任务”的组合教学,每学期设置“雷锋主题实践周”,鼓励同学们完成“一次助老服务、一次公益宣讲、一次技能帮扶”的“三个一”行动,以强化知行合一,年均参与学生达1500人次。

双向渗透:思想引领与实践操作有机统一。在思想引领层面加强理论深化,通过开发“红色基因云课堂”,设置理论测试、案例研讨等互动模块;在实践操作层面建立“专业+志愿服务”双轨培养机制,整合校内外需求与资源,合理分配实践任务,例如会计专业学生为乡村小微企业提供财税辅导,服务小微企业200余家,实现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

两大体系: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的闭环衔接。在理论教育体系中,开设专题课程,探讨数字化时代奉献精神的新内涵,并适当结合案例增强理论深度,同时利用“N类载体”(如数字IP、微短剧、智能徽章)实现红色文化的轻量化传播;在实践养成体系中,依托校地企社联动,构建“三阶递进”培养模式(基础服务-专业服务-创新服务)共享池。

多元拓展:主体、内容、载体的动态延伸。在“1+2+2”基础上,通过“N种主体、N项内容、N类载体”的协同作用,形成开放包容的志愿服务生态。N种主体主要表现为吸纳学生社团、企业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全员育人”的格局;N项内容主要表现为拓展助老服务、阳光助残、文化传承等多样化服务领域,满足社会多维需求;N类载体则是开发数字展厅、公益直播、文创市集等创新载体,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破圈效应”。

(二)育人模式的三大转型

1. 教学方式:从单向灌输到互动对话

传统思政教育常因“重理论轻体验”导致知行割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1+2+2+N”模式通过“理论教学+实践养成+数字传播”三维重构,在三个方面赋予教育过程以情感温度,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雷锋数字IP形象实现教学场景重构,学生参与度提升了40%,理论测试优秀率提高了25%。

2. 实践机制:从自发参与到制度保障

将志愿服务纳入培养方案,实施第二课堂积分制,学生年均参与率达到92%,形成“参与-反馈-激励”良性循环。

3. 传播形态:从传统载体到数字生态

借助虚拟讲解员、AI助手等技术,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学习场景,构建“两微一端一抖”新媒体矩阵,创作红色微短剧32部,数字IP形象粉丝突破5万,实现传播量质齐升,实现了隐性教育目标。

三、技术赋能:虚实融合的服务生态构建

(一)智能交互系统开发

1.数字IP智能对话平台:集成知识图谱与情感计算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了“可感知的温度”,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该模式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物联网等技术,打造虚实融合的红色文化生态。同时赋予雷锋数字IP智能对话能力,使其成为可交互的文化符号,让原本定格在课本中的英雄形象,化作可倾听、可对话、可共鸣的精神向导。

2.志愿服务管理系统: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服务记录存证体系,累计存证数据5.6万条,形成“N个特色服务集群”,实现了传播渠道多元化。

(二)场景化传播创新

1. 虚拟讲解员系统: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数字雷锋”专栏,通过3D建模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实现裂变式传播,用户留存时长提升了3倍。这也使人们发现:这位精神楷模从未远离我们,他始终以更轻盈的姿态,陪伴在每一个需要温暖与力量的角落。

2. 智能徽章系统:通过集成物联网技术实现服务过程动态追踪,数据采集效率提高60%,有效避免陷入“工具理性”陷阱。同时将志愿服务时长纳入综合素质测评,形成“参与—反馈—激励”闭环和激励机制。

四、制度保障:常态化运行的四维支撑体系

(一)资源整合机制

通过建立“共享资源池”,包含数字化导览系统、培训课程等12类资源,实现跨单位共享。

(二)品牌培育策略

文创市集里,开发的“雷锋文创”系列产品包括数字徽章、主题盲盒等20类衍生品,嵌着智能芯片的徽章让文物故事在扫码瞬间流淌成诗。社交媒体上,青年创作者用动漫分镜重构长征史诗,百万次转发汇成新时代的“数字火种”。

(三)激励机制创新

实施“志愿服务银行”制度,服务时长可兑换学分、社会实践认证等权益,学生活跃度提升了35%。

(四)效果评估体系

构建“投入-过程-产出-影响”四维评估模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项目成效获教育部专家认证。

五、理论启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革新

(一)技术哲学视角下教育变革

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是教育范式的深层变革。通过技术嵌入实现教育场景重构,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知识传递"转向"价值共创"。

(二)生态系统理论实践应用

构建“主体-资源-环境”协同进化的生态系统,形成自组织、自适应的育人机制,破解传统思政教育“形式化”难题,以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文化符号现代转译

将雷锋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数字符号,数字IP形象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当区块链将南湖红船的誓言铸成数字图腾,当AR技术让泛黄的家书在指尖流淌成光影长河,红色文化的传承已经悄然完成了时代的变奏。

六、未来展望:数字化时代的精神守护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阶形态,应是理论深度与人文温度共生共荣。“1+2+2+N”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构建了可复制制度框架,更在于其揭示了红色文化传承本质规律。该模式实施后,注册志愿者人数从1130人增长至1863人,覆盖全院92%的学生。同时思政课满意度达94.7%,在企业用人单位的认可度达89%。

该模式为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辽宁方案",其核心在于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让理论回归生活,让技术承载温度,让制度充满人文关怀。雷锋数字IP形象主要基于DeepFace平台,利用3D面部捕捉技术:通过摄像头采集面部数据并生成三维模型。同时进行深度学习:训练模型识别雷锋面部特征。再进行语音合成技术,最后进行数据增强。该模式通过量化验证、技术创新与理论突破,为破解红色文化传承中的“代际衰减”“形式化困境”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其“制度-技术-人文”三位一体架构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推广价值。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雷锋精神的传承必将迎来更具创造性的表达形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