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南浔:科技金融“活水”浇灌现代农业新图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解码“新质生产力”政策下的农业现代化实践

湖州南浔:科技金融“活水”浇灌现代农业新图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解码“新质生产力”政策下的农业现代化实践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4-07 15:2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连日来,来自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的社会实践团深入湖州市南浔区田间地头,围绕“科技金融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主题展开调研。团队成员走进智慧农场、访谈“新农人”、对话金融机构,解码这片杭嘉湖平原沃土上“农机革命”与金融创新的共生密码。

来自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的“科技金融惠三农”社会实践团近日深入湖州市南浔区,围绕“科技金融如何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展开专题调研。团队走进智慧农场、对话“新农人”、探访金融机构,解码这片江南粮仓如何以政策为引领、以金融为杠杆,撬动农业生产关系向“技术密集、数据驱动、全链协同”的现代化模式转型。

从“靠天吃饭”到“靠数经营”:智能农机背后的金融支撑

在星光数字粮油示范基地,团队成员目睹了北斗导航无人插秧机精准作业的场景。“过去插秧全靠人力,一季稻要12个工,现在3个工就能完成,亩均成本省了200多元!”基地负责人介绍。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南浔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的“农机购置专项贷”。通过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农机作业数据,银行以“数据增信”替代传统抵押物,为基地发放3000万元贷款,支持其引入无人插秧机、多光谱监测系统等23类智能装备。

实践团成员在调研中发现,南浔区78%的农户曾因缺乏抵押物面临“贷款难”。为此,当地探索“农机具+土地经营权”组合抵押模式,并搭建“浙农险”数字平台,实现农机投保、农技指导线上化。种粮大户姚金江通过平台信用画像获得50万元贷款,组建跨村无人机植保服务队,服务范围覆盖3个乡镇1600亩农田。“过去借钱要跑断腿,现在手机上点一点,钱就到账了!”他感慨道。

“田保姆”服务链:金融活水浇灌共享经济

在旧馆镇港胡村,占地6000亩的数字化粮油示范基地让调研团眼前一亮。智能温控大棚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5G基站将数据传至云端分析,自动触发水肥一体化系统。南浔农商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该基地通过“农权共富贷”获得125万元贷款建设智能设施,带动周边42户农户形成“设备共享、技术共学”的联合体。

“我们不仅是种地的,更是管数据的‘田保姆’!”基地技术员向浙江工商大学的大学生们展示数字农服平台。屏幕上,全区1.5万亩农田的农机调度、病虫害预警等信息实时跳动。这种“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使亩均收益从1800元跃升至3200元,57名传统农机手转型为持证“数字农服专员”。

政银企 互助 :构建农业现代化生态圈

调研中,实践团与南浔区农业农村局、农商银行召开座谈会。数据显示,近三年南浔区涉农科技贷款年均增长42%,累计培育38个“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混合经营体。“科技金融不是简单的放贷款,而是通过政策协同、数据共享、风险共担,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南浔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强调。

团队成员还走访了绿腾农业未来农场。双层智能温控大棚内,区块链溯源系统记录着蔬菜从育苗到餐桌的全流程。农场主严建国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数字化质押”获得贷款升级设备,使蔬菜产量提升50%。“金融工具把‘沉睡’的土地资源变成了‘活资本’。”他指着手机上的数字产权证书说道。

青年视角: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跨界基因”

“这次调研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实践团成员徐淑仪、赵心翊等同学感慨。在为期一周的走访中,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和杭州商学院金融学院的大学生们既看到北斗导航、物联网等硬科技的应用,也深刻体会到金融创新对生产要素的重构作用。团队成员戴依婷同学表示:“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郑文斌这样的‘跨界新农人’,用工业思维改造农业,用金融工具激活资源。”

团队负责人章永依同学总结:“湖州经验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技术-金融-政策’的三螺旋创新。从智能农机普及到资产数字化,从人才引育到全链协同,每一步都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滴灌和金融的杠杆撬动。”据悉,该团队将结合调研成果撰写政策建议报告,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的“南浔方案”。

正如示范基地显示屏上的标语——“用数据种地,靠政策兴农”,在这片江南沃土上,科技金融正与政策红利共舞,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时代答卷。(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科技金融惠三农”社会实践团 供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