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良,45岁,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本科毕业,是衡阳耒阳市马水镇燕中村的一名烟农,也是耒阳市智盟烤烟农机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从2010年投身烟田,这位扎根湘南烟区十五年的“新农人”,用智慧与汗水书写了一段从“输血”到“造血”的产业振兴传奇。
“要让烟农轻松种烟”
2010年盛夏,李友良携妻子前往娘家耒阳市探亲,当他看到烟农在烈日下弯腰移栽烟苗时,内心被深深触动:“传统种烟方式太累,要想办法改变现状,让烟农轻松种烟、轻松赚钱!”自此,他投身烟田,与烟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友良在烟田)
2012年,在耒阳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帮助下,李友良牵头成立耒阳市智盟烤烟农机专业合作社。初期,许多烟农抱着怀疑态度:“合作社能比自家单干强?”为打消疑虑,他带着团队在马水镇燕中村流转24亩土地,在耒阳市局(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于2015年建成耒阳市首个集烘烤育苗于一体的标准化工场,并以此为基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烟农培训基地,为烟农免费提供从移栽、大田管理到烘烤分级的全程技术培训服务。
2016年春,烟农王志强因传统育苗失败导致烟叶减产。听到这个消息,李友良主动上门,免费为其提供合作社培育的壮苗,并全程指导烟叶烘烤。当年,在李友良的帮助下,王志强的烟叶亩产值便从2400元跃升至4100元。消息传开后,30余户烟农主动申请加入合作社。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在,合作社已建立起“烟农+合作社+烟草公司”服务机制,培养专业化服务人员500余人,组建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运输等6支专业化服务队,实现了专业化育苗、植保、烘烤、分级服务覆盖率100%,有效推动了烟叶生产减工降本,还带动社员实现了家门口增收。据统计,2024年合作社成员户均收入达12万元,较非成员高出40%。
“失败也是养分”
近年来,为了提高社员的收入,李友良做了许多努力。2017年,合作社投资3万元引种白芨、黄精等中药品种。然而,因地理生态条件不适宜、土壤酸碱度不达标、市场渠道受限,三年后亏损超5万元。2022年,合作社选择与村委会合作,流转100亩山地试种花椒,投入30万元购置嫁接苗,但近两年的高温干旱导致种苗成活率低,养护成本居高不下,最终仅回收成本的30%。
“这些失败让我们明白,跨产业扩张必须做足‘功课’。”痛定思痛,李友良明白了自己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深耕烟叶产业,于是他不再投资不了解的新项目,而是选择将目光聚焦烤烟设施的“再利用”。
近年来,他进一步加强与耒阳市局(分公司)合作,利用烤烟育苗大棚闲置期,即每年3月下旬到11月这段时间集中开展水稻育秧,服务面积从前些年的300亩增至2024年的8000余亩,带动农户亩均增收400元。此外,他还引进智能化控制系统应用于水稻育苗,实现温湿度精准调控,成苗率提升至99%。
(育苗大棚里的秧苗)
相较于传统的育秧苗模式,育苗大棚培育机插水稻秧苗出苗率高、出苗整齐,每亩还能够节约人工成本200元/亩,且生育期更短,收割时间提前,产量也相应提高,得到了当地农户的一致认可。
“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为了带领更多人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李友良逐渐探索出“三扶三带”扶贫模式。
一是扶志带信心。自成立合作社以来,李友良便坚持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烟苗、肥料,签订保底收购协议,让他们安心种烟。马水镇湖德村贫困户张有才,2018年加入合作社后,通过种植30亩烤烟,三年累计增收18万元,成为当地的“脱贫示范户”。
二是扶技带能力。近年来,李友良与耒阳市局(分公司)联合开设“烟农夜校”和“田间课堂”,每年培训烟农超2000人次。51岁的洲陂乡烟农陈冬娥,通过分级技术培训成为合作社分级队长,月收入可达到4000元。
三是扶业带就业。每逢农忙时节,合作社都会优先吸纳贫困户务工,累计提供分级、烘烤等岗位500余个。燕中村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合作社就业后,家庭年收入稳步提高,于2019年全部脱贫摘帽。
从2012年成立至今,合作社荣获“省级烟农合作专业社”“国家烟农专业合作社行业示范社”;种烟15载,李友良个人也收获“省烟农专业合作社建设先进个人”“省烟农科技示范户”等荣誉。一件件小事,一个个脚印,一次次荣耀,他扎根基层,在烟田里用汗水浇灌土地,实现了自己的乡村梦,也带动、帮助广大烟农实现了致富梦。
三月底,育苗工场里“春意盎然”,嫩绿的秧苗正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看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李友良露出了满足的笑容。“烟农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未来,我还要继续努力把合作社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加油站’,让烟农朋友们都能拥有家门口的幸福,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李友良充满信心地说道。(马云明 高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