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三孩政策与“十四五”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作为“浙有善育”第一批改革试点城市,正通过政策创新与技术赋能破解托育难题。3月19日至31日,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姚佳鹏团队历时12天,对当下杭宁温三市的托育服务实践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总结了政策落地成效与现存挑战,为优化托育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倾听家长的心声
考虑到0-3岁婴幼儿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集聚的具体地点,团队成员分赴三市多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巧妙利用婴幼儿疫苗接种后的留观时段,面向0-3岁婴幼儿家长发放调研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近1500份,覆盖不同职业、收入及教育背景的家庭,数据经统计分析后,清晰地勾勒出家长对托育服务需求、价格敏感性及政策期待的多维画像。
团队成员向园区工作人员派发调研问卷
问卷数据显示,近八成的双职工家庭对“15分钟托育圈”需求迫切,但当前实际入托率仅有7.86%。收费方面,65%家庭期望月托费控制在3000元以内,而民办机构平均收费达3800元,普惠性托育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探索托育机构的付出
为进一步充分了解“浙有善育”工作的实施情况,调研的第二阶段聚焦“成长驿站”、公办“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及民办托育机构三类场景,深度访谈100名从业者与家长。在走访25家幼儿园的过程中,我们与幼师、园长、幼儿家长都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了解了托育服务的实施现状。
首先,在走访成长驿站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成长驿站每月都会举办各类特色活动,指导家庭延伸教育。例如,通过“亲子阅读打卡”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读绘本;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育儿健康讲座”,普及科学喂养知识。在参与过程中的家长,往往能够在不同的互动中得到启发,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与发展方向。这样的双向互动,不仅增强了家长的育儿信心,也更好地促进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有家长反馈道:“这些活动让我意识到,早期教育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家庭环境同样关键。”
一些公办“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则充分利用浙江数字化建设特色,开发“智慧托育平台”,家长可通过APP实时查看孩子饮食、睡眠、活动记录,并接收个性化育儿建议。保育员说:“平台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还让家长更安心,家园沟通效率提升了一倍以上。”此类数字化实践与2024年北京智慧城市展会上展示的“数字孪生城市管理技术”理念相呼应,凸显技术赋能公共服务的前景。
幼儿园托班环境
另外,团队成员还嵌入第三方托育机构的日常运营,协助整理婴幼儿活动空间、观察亲子互动模式,了解托班日常培育模式,并记录硬件设施适配性(如哺乳室缺失、游戏区安全设计等),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具象化依据。在与托育机构负责人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机构设置了托幼衔接课程,有效帮助幼儿在未来更好适应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模式。此外,有托育机构还提供发育评估服务,帮助家长及时发现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并及时干预。
展望未来,托幼一体化的理念正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实施。在政策的支持与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探索这一模式,并致力于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团队成员将携带这次调研实践的丰富经验与收获,进一步探索托育服务在未来的优化路径,推动托育服务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助力每一个孩子在科学的育儿过程中茁壮成长。(作者 翁尔非)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