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汇头王村,一家不足30平米的庭院里蒸腾着多重烟火,这就是叶丽云夫妇经营的社区小店。他们用五载光阴将单一便利店改造成“商品零售+现制餐饮+邻里客厅”的三维空间,其铸铁围栏上攀援的绿萝藤,见证着中国式庭院经济的蓬勃脉动。
叶丽云夫妇庭院小店全貌
从“货架”到“灶台”:危机催生的跨界转型
推开小店的玻璃门,20平方米的店面里整齐排列着饮料、零食等日常商品。但真正让街坊们驻足的,是店门口那块写着“泡虾6元、茶叶蛋2元”的红色广告牌。
五年前,面对连锁便利店冲击和线上购物分流,这家传统夫妻店的日营业额从800元骤降至480元。看着空荡的货架,丈夫陈建军突然提议:“咱们院里有现成空间,要不要试试做小吃?”
这个灵感的种子迅速生根发芽。他们拆除门前花坛,换上可移动的铁艺围栏,支起蓝白相间的遮阳伞,卖起了小吃。从最初仅有的茶叶蛋、泡虾,到如今广告牌上琳琅满目的十几种餐品,这场转型背后是无数个凌晨四点的试验:手抓饼的面粉配比调试过21次,蛋包糕的模具换了3种,就连看似简单的饭团,也精心选用东北五常大米。
庭院里的经济学:1+1>2的经营密码
每天清晨五点,当第一锅茶叶蛋开始沸腾,便利店的生态链便悄然运转。买早餐的顾客顺手带走牙膏纸巾,购物的居民闻到香气也会想着点份小吃,原本单一的交易场景被重构为复合式消费空间。这种巧妙的业态融合使得日用品销售额回升了三成。
“我们算过账,小吃毛利率比日用品高15个百分点。”陈建军高兴地说道。这种叠加效应在夏季傍晚尤为明显:冰柜里的饮料与现做的鸡蛋麻糍组成“冷热套餐”,带动客单价提升40%。如果看到有顾客坐在凳子上聊天的话,那他们大多是被“买两杯凉茶送茶叶蛋”的促销吸引。
夫妇俩在“庭院厨房”忙碌着(左一和左二)
社区厨房的温度:小业态的大能量
透过庭院灶台上升腾的热气,可以窥见这个“庭院厨房”的独特魅力。4张木质方桌、16把红塑料凳,组成了社区的“第二客厅”。送孙子上学的张阿姨习惯在这里买份蛋包糕,快递小哥小刘熟知这里的“馄饨+冰可乐”隐藏套餐,就连隔壁五金店老板也常端着自家饭盒来装水饺。有日傍晚,阳光斜照的餐桌上,印着“牛仔牛杂”字样的菜单旁,还摆着小学生忘记带走的作业本——这些充满生活气的细节,正是夫妻店难以被替代的竞争力。
叶丽云手机里保存着最珍贵的一张图片:那是个晚上,院子里明亮的灯光下,三位街道巡逻民警正围着热气腾腾的砂锅用餐。
此外,叶丽云还致力于强化增值服务,为小店创收延伸出更多可能:代收快递服务增加了20%的进店人流,定制“霸王餐”会员卡沉淀了300多位忠实顾客,甚至还催生出“代买日用品+送餐上门”的社区跑腿业务。
一把太阳伞,撑起店铺的一片天
新业态启示录:小微商业的破局之道
在贴满海报的收银台前,叶丽云夫妇正筹划着下一步升级。那个写着“手抓饼”的广告牌,将被智能电子屏取代;那个手写的“超爽”饮品系列,即将推出山楂健康特饮。他们深谙,在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夫妻店既要保持“现包水饺”的手作温度,也要拥抱社区团购平台。
这个小院,去年创造了78万元营收,较转型前增长230%。当前,城东辖区有不少小店借鉴“叶丽云模式”,通过“前店后厨”“店摊结合”等方式实现增收。
看似“小而全”的市井经营,充满着与时俱进的商业智慧。在坚守与创新之间,叶丽云用灶火淬炼出庭院经济的韧劲,让小小庭院在飘出食物香气的同时,升腾起新时代小微经济的希望。(金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