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雾尚未散尽,城市的青砖黛瓦间已飘起盖碗茶的清香。八坊十三巷的砖雕影壁前,说着不同口音的顾客正用镜头捕捉晨光中的河州风情。在这座多民族聚居的临夏古城里,那些老店如同镶嵌在街巷肌理中的文化符号,用各具特色的经营智慧,解码着商业活动与文化交融的消费密码。
(图1 清晨的临夏八坊十三巷)
民族特色解“急难愁”
“马师,阿大过寿要茯茶配兰州烟。”每周晌午,易达便利店的大门总会被马阿娘推开。这位裹着头纱的东乡族老顾客刚落座,店主马师就端来熬得酽红的三炮台,边用地道的东乡语回应:“阿娘您放心,我给您搭的三件套,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边说边从樟木柜里捧出礼盒。有位宁夏游客李先生想给家族长辈准备临夏特色礼,他就联系制作了“星月纹饰”包装的兰州(珍品)香烟礼盒,搭配河湟木雕牡丹茶具。“木雕茶具可以定制雕刻家族姓氏和长辈名字。”李先生捧着礼盒赞叹不已:“这比我任何纪念品都有文化味!”“这套定制方案可是得益于烟草公司王经理的建议呢!”马师开心地说道。王经理作为会说一口流利汉语的东乡人,她负责的片区少数民族客户集中,她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像马阿娘这类老顾客更信赖本民族语言沟通,所以她就协助店主马师定制民族特色礼盒。在去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店铺的客流量明显增多,原本冷清的店面里,每天都有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进店购物,货架上陈列的卷烟也换了一批又一批。
(图2 店主马师正在摆放商品)
电商助农拓“致富路”
“光卖烟酒难致富,得想法子联动土特产!”店主祁老板蹲在店门口抽着兰州烟,望着青石板路上三三两两的顾客发愁。老家的花椒树漫山遍野,可乡亲们只会用麻袋装着去集上卖,一斤好花椒卖不过城里一个盲盒。去年春天,他在临夏市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客户经理的指导下,在店里增设了“甄选优品”展销角,玻璃罐里装着花椒和花椒油。“这花椒油是阿爷用百年古方熬的,拌面比兰州牛肉面还香!”祁老板用蹩脚的撒拉族语言向游客推销。去年五一劳动节,他尝试着在线上直播。他举着手机走进花椒林,镜头扫过漫山遍野的红果果:“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咱们河州的‘红宝石’!”直播间顿时热闹起来:“这个干散!”“快上链接!”“给我也来十罐!”随着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花椒从临夏发往各地。如今他的小店在特定时段内,既帮农民代售唐汪大接杏、和政啤特果,又为城里顾客代购手工酸奶、现烤馕饼等传统美食,成为了新老客户代购城农物品的“会客厅”,将烟酒销售与农产品代购相结合,真正实现了“烟酒搭台,特产唱戏”的良性循环,如今小店日均客流量也翻了好几倍。
(图3 便利店门口张贴的代销广告)
文化浸润暖“民族心”
“真烟的钢印是流水号,假烟都是同一个模子刻的……”临夏市烟草专卖局专管员小马正捏着两包烟讲解卷烟真伪技巧。每月的“邻里故事会”,是枹罕沈家百货最热闹的时刻。店主郭姐在门口旁辟出休息区,摆上桌椅,新设的“便民驿站”成了老人们的“第二客厅”。居民们也会分享生活妙招,比如如何辨别真假蜂蜜、怎样挑选新鲜水果。有位独居老人买到过期药品,她不仅协助维权,还把维权知识编成顺口溜:“日期包装要细看,小票留存别乱丢,遇到问题别慌张,拨个电话我来帮。”独居的藏族扎西阿爷拨通郭姐电话:“尕妹,给我捎两包细支飞天!”超市开通的“便民代购”服务,让60岁以上老人能用方言下单烟酒土特产。郭姐把老顾客的需求记在本上,每周会不定时送去。每次故事会结束后,她都会把防骗知识点整理成册,封面印着她的手机号。老人们说:“在这里买的不是烟,是能暖到心窝里的情义。”
从晨光熹微到华灯初上,临夏的老店主们用文化定制叩开细分市场,以跨界融合激活消费潜力,靠服务创新构建信任网络。当定制包装的节日套餐走进千家万户,当城乡联动的物流穿越大街小巷,当维权顺口溜传唱在每个角落的“花儿会”。这些老店正用独特的语言智慧搭建起了文化交融的桥梁,还有那些奔赴在一线的客户经理们,用“不满意随时找我”的承诺,让这个城市的温度,藏在每句方言问候里,融在每份定制服务中。他们协助零售户拓宽销售渠道,提供便民服务,将民族语言、特色陈列与灵活促销相结合,在城乡之间编织起一张会“说话”的服务网。(马忠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