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管抛荒地,种出金叶香

代管抛荒地,种出金叶香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4-02 10: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前几天下了透墒雨,现在正是烟田覆膜的好时机。”

清晨,山区的晨雾还未散尽,湖北省南漳县陡山村的烟田里已是一派火热景象。职业烟农姚安军一边搬运肥料,一边指挥着十几名工人埋肥、起垄、覆膜。伴随着起垄机的“突突”声,新翻的泥土在阳光下泛着油光,一条条笔直的田垄向远处延伸。

图为烟农埋肥、覆膜场景。

这片充满生机的烟田,去年还是杂草丛生的抛荒地。“现在这20多亩田,都是通过村里‘土地银行’流转来的。”姚安军抹了把汗,脸上洋溢着笑容。

陡山村地处荆山余脉,因山高坡陡得名,过去因田地分散、道路不畅,农业生产面临重重困难。有不少因村民外出打工、搬迁而抛荒的田,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很多田都不通路,机器下不了田,肥料、粮食都需要肩挑背扛。”襄阳市烟草专卖局驻陡山村第一书记龚传清回忆,前些年村里超三分之一的耕地撂荒。

图为修通产业路的烟田。

有田无人种,想种无好田!

烟叶规模化种植,土地集中连片是基础。为破解这个矛盾,近些年,南漳县烟草专卖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乡镇、村、烟草部门共同参与,利用村支书领办合作社和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的配套优惠政策,在烟路、烟田、烤房等方面下功夫,开展土地流转、专业化服务,解决烟农生产之需。同时,探索“土地银行”模式——农户将闲置土地“存入”村集体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整治后流转给种植大户,解决土地租赁价格混乱、田块分散问题。通过配套实施“三改”——改路(新建产业路)、改田(小田并大田)、改机(推广适用农机),昔日沉睡的“鸡窝田”变成了“香饽饽”。

“我们村新修的15.9公里产业路,让300多亩抛荒田重焕了生机。”龚传清算了一笔账:农户每亩地有400元保底收入,参与务工每天还能赚100元。田块集中了,交通便利了,烟农开展土壤保育、绿色防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肥力和种植效益。

图为技术员指导烟农起垄场景。

站在田埂上,姚安军指着连片的银色地膜说介绍:“这些地集中流转后,旋耕机、运输车都能开进来,亩均用工减少3个。同时抛荒田病害少、土质好,种烟前三年施肥和用药能减少两成,亩产量反而不得低。”作为首批受益的职业烟农,他种植规模从30亩扩大到50亩,年收入突破16万元。

“我们不仅要种好烟,还要让每亩土地都产生最大效益。”南漳县烟草专卖局生产办主任赵玉钢表示,通过探索“烟+N”多元增收模式,逐步在核心烟区形成“烟叶+经济作物”“烟叶轮作套种”的模式,发展菜苔、大豆、玉米等传统种植业和天麻、椴木香菇等山区特色种植业,助农多元增收。“我们正推广湿润育苗、无人机植保、电能烘烤等技术,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夕阳西下,烟田里的银色地膜与青山相映成趣。不远处的育苗工场内,烟叶育苗户主马晓燕正在给烟苗进行水肥管理。“现在守着家门口,管理烟苗,帮忙栽烟、采烟,收购的时候分级烟叶,一年也能挣不少钱,比外出打工不得差!”

从“无人种地”到“职业种烟”,从“零散抛荒”到“阡陌纵横”,南漳烟区破解土地撂荒的生动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正如龚传清所言:“土地活了,产业兴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像这烟叶一样,越烤越香。” (全春喜,孙书斌,赵玉纲)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