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县636旅游特色终端:带动产销“双向奔赴” 跑出振兴“加速度”

岳阳县636旅游特色终端:带动产销“双向奔赴” 跑出振兴“加速度”

来源:信阳新闻网 2025-03-28 15:1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在岳阳县乡村振兴馆店内,来自张谷英镇的蜂农钟晒良又来送货了——麻塘镇一企业老板订货20份手工蜂蜜。钟晒良的脸上晒满了幸福:“搭帮农情经营部,让我们本地蜂农销货又多了一个渠道。”

乡村振兴馆位于岳阳县城长丰北路与东方西路交界处,2024年11月,岳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和县供销联社共同建成岳阳县第一家636旅游特色终端,自营业以来,农副产品销售额达近800余万元,帮扶湘西保靖县农产品销售240余万元。

(县烟草和县供销联社共同开展活动)

“明星”荟萃300余款农副产品入驻

走进这家旅游特色终端,暖色调的灯光铺下来,令人倍感温馨。细细观看,店内基本都是农副产品。既有洞庭春茶、岳阳王鸽、“铁山源”粉条等极具县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明星”,也有剁辣椒、腊肉等纯手工制作农副产品。

“岳阳县乡村振兴馆有三百余平方米,目前共有300多种农副产品入驻,大部分都是岳阳县本土的特产。还有一部分是帮扶湘西保靖县的农副产品。”岳阳县供销社副主任刘华说,2023年7月,岳阳县成立工作专班,兴建乡村振兴馆,统筹全县消费帮扶,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县域农副产品加工、销售,推动农产品向商品升级,助推产业兴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图为店内农产品陈列)

本地农副产品如此之多,这与岳阳县农业大县的地位分不开。

近年来,岳阳县共创建国家级农业品牌荣誉80多个,省级118个。岳阳县还先后获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成功创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等,农业的“金字招牌”可谓一块接着一块。当前,岳阳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41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11家、市级29家。

除了现有成熟的农产品品牌,岳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客户经理和县供销社工作人员还下到各个乡镇,向当地了解镇村两级手工农产品,考察品质,让乡村振兴馆既有“老字号”产品,又有“土”味十足的帮扶农产品,做到既助力本土企业,又帮扶本土村民。

双向奔赴 联农带农跑出“加速度”

(农户展示自己的产品)

前段时间,岳阳市举行的“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现场推介会在岳阳县举行。不难发现,会场入口处,精心摆满了岳阳县的特色农副产品。

其中,就有岳阳县颖水薯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手工制作红薯片。入口,甘甜而又有嚼劲。不少乡友感叹,这是小时候的味道。

“当时摆放的农副产品基本都是县乡村振兴馆着力推荐的,不只是门店销售,乡村振兴馆还带着我们的农产品走向各大展销会、推介会,让农产品销路更广、品牌更响。”“颖水薯业”负责人陈颜说。

陈颜出生于1988年,受父辈影响,有深厚的农业情怀,曾种过金银花、冬枣、桔子树,但均不见起色。后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他流转土地种植红薯6000余亩,终有小成,并带动全县2200多户农民每年户均增收3300余元。陈颜说:“政府一直在帮我们农业企业纾难解困,为我们的发展精准发力,我们有信心把企业做得更好,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

除线下销售,岳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客户经理郭细荣帮助乡村振兴馆打造“巴陵农情”线上销售模式,将岳阳县的洞庭春茶、拥军面业、竹娃食品等系列产品推上省乡村振兴馆平台,打通线上线下群众“购”与“销”的通道,解决“卖”与“买”的难题,带动产销“双向奔赴”。

多维服务 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

近日,走进岳阳县筻口镇游港村,腊肉的香味飘荡在空气里,令人垂涎三分。太阳底下,挂在细绳上的腊肉,黑黝黝却油光发亮,像村子里历经沧桑的人们,质朴而随和。

“不只是自己吃,我们的腊肉还送到我们村的加工厂,然后部分送到县乡村振兴馆卖,销量很不错呢。”游港村会计易元军爽朗地笑道,“腊肉、剁辣椒都是游港村集体经济,以前我们在朋友圈卖,现在有了县乡村振兴馆这个平台,我们又多了一条展示和销售渠道。”

目前,全县共有12家村集体组织入驻岳阳县乡村振兴馆。

单靠支持平台还不够,岳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和县供销联社还组织“乡村网络营销技能培训”、推荐农民参加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等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种养水平,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和数量,助推增产增收。

岳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陈畅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